罗国杰:
早期独尊“集体”晚年回归儒家
2015年03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榕博

  2015年3月9日,新中国伦理事业的奠基人罗国杰先生逝世,享年88岁。在伦理服从于阶级的时代,他以“个人利益应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伦理主张闻名于世。步入晚年后,他承认,早期的理论是错误的。
  罗国杰是一位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思想品德观念的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破旧立新的思潮席卷中国时,我国的伦理学学者们正在为告别几千年中国传统道德后的伦理真空发愁。
  如何重建社会规范?罗国杰在当时整理、编辑并推广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填补了当时的伦理空白。他的研究成为日后大、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内容。比如“集体主义”就是由罗国杰整理提出的,他提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等时代规范,他甚至还解释了什么是“共产主义道德”。对待传统伦理,罗国杰曾不止一次称:封建糟粕应当评判地继承,为我所用。
  不过,到了晚年,罗国杰却愈发关注起传统文化在中国日常伦理中的作用。他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品逐渐减少,转为《中国传统道德》、《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等思考传统文化伦理价值的著作。他曾提出“以德治国”的理论,从1999年到2000年间,罗国杰为江泽民单独上课的课程名就叫《儒家思想与政治治理》。
  晚年的罗国杰被学生称作“现世的儒者”。他曾说,儒家讲求“吾日三省吾身”,他则坚持做到“四省”:“我最喜欢的格言是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罗国杰承认,建国后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态度是错误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0多年内,我们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问题上,从具体实践来说,既受‘左’的思想影响,又受‘右’的思想干扰,没有很好地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否定过多,继承很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