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主动写作业
2015年03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戴群

  孩子们只有对自己生理和情感有需求的东西才会感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以苦为乐。生理的需求不用多解释,比如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爬行、走路、吃饭都是生理需求,没人教他们,自己就学会了,而且在学的过程中从不言苦,从不放弃。情感需求主宰着孩子们从小到大的学习态度和过程,如果父母和老师能从孩子的情感需求出发,给予机会和鼓励,往往事半功倍,父母孩子都轻松,亲子关系会更加自然和和谐。
  孩子的第一个情感需求就是好奇心,好奇心驱使着孩子们认识自己和世界。比如看到大人打电话,他们会奇怪爸爸妈妈在和谁说话,电话里是什么,所以会迫不及待地去抢、去说。按门铃、自己穿衣吃饭、摆弄甚至拆卸玩具、弄坏家里的东西、穿爸爸妈妈的衣服、用妈妈的化妆品、用小手去抠电源插座的小孔等等,当然还包括我儿子小时候往录像机里灌燕麦粥,这时候父母除了注意安全之外,不要说孩子故意破坏东西,他们实在不懂得破坏是什么,他们仅仅是有些好奇。如果他们被骂了、被打了,便不再敢做,不敢做的原因不是认识到了破坏,而是怕被骂,怕妈妈不高兴。如果出于好奇做的事情都被制止,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条件反射地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再敢越雷池半步,事事看父母的脸色,长大了看老师、看上级、看别人的脸色,这是很可怕的。
  还有一个需求就是被鼓励、被认可和成功的喜悦。这种需求当然不只是孩子们有,我们成年人也有。这种需求往往会促使他们一步步发现自己,甚至做出令自己都惊讶的事情,从而产生强大的自信。比如一个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突然有一天主动做功课,家长如果对此事进行正面评价,肯定孩子主动做功课这件事,孩子会很高兴,随即可能会继续做更多的功课。做的过程不但会有被鼓励、被认可的情感需求的满足,还有可能发现原来功课并不那么枯燥,而且可能越做越觉得自己能做好。这时候的鼓励一定避免对人的评价,比如你真聪明、你太棒了,因为这种评价带有终极性:既然少量做一点就是最聪明的了,那就不用多做了。或者孩子看出父母并不是真心鼓励,情感需求满足不了。所以鼓励应该是就事论事:今天妈妈注意到你自己主动做功课了;妈妈看到你昨天主动做功课,今天又主动做了,看来你越做越顺手了吧?老师说你近来有进步,妈妈很高兴,这都是你近来主动做功课的结果啊,你说是吗?在英国,小孩子学游泳、跳舞、弹琴、打球等都有从低到高的级别,也是顺应了孩子们这方面的情感需求,每走一步,都可能达到一个小目标,被认可,有成就感,才会继续做下去。至于游泳能强身健体、音乐能陶冶情操,这是成年人的理解,和孩子无关,他们不会想到这些,也不会看那么远,所以给孩子讲这种很虚很远的大道理毫无用处。
  父母们特别要注意避免一种因情感需求而产生的被动需求。比如孩子不做作业,妈妈会骂、会唠叨,所以孩子为了避免被骂,便不情愿地做作业。这种被动需求是亲子关系中恶性循环的起因。父母只要骂孩子、惩罚孩子,孩子就会按照父母说的去做,但其实孩子并没有意识到做事的真正意义,也没有从中感到被认可和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全部目的就是避免被父母骂,一旦父母不骂了,他们就不用做了。这种亲子关系导致父母永远要看着孩子,骂他们,因为不骂就不做,结果搞得孩子大人都疲惫不堪,负面情绪充斥家庭,造成亲子关系的恶性循环。常听人说孩子没记性,其实他们记性好着呢,只不过没去记罢了。走出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除了细心发现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并加以就事论事的鼓励,从而满足孩子的正面情感需求,无他路可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