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子存庙记”碑中的故事
周文王如何成了送子神
2015年03月1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任小行
清同治“重修子存庙记”碑,长约185厘米,宽约66厘米,厚约20厘米,金乡庠生(秀才)李洛书撰文,民间会社组织立。原在金乡县葛村庙前,现藏于金乡县博物馆。碑文在记述子存庙历史及重修过程的同时,亦向后人呈现出周文王的另一形象——送子神。
碑中说:“是庙之营建于兹土,由来久矣。余自幼时,尝闻葛村有子存庙一座,及为深核,即文王庙也。”葛村,位于现金乡县城西,元代时即为集市,故又称葛村集。该村旧时商贸较为繁荣,佛道庙宇众多。
碑中提到的“文王”,即周文王姬昌,商末周国领袖。他“克明德慎罚”,“礼下贤者”,在其经营下,周国“三分天下有其二”,为其子武王灭商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孔子以降,在后世文人心中,周文王一直是“圣王”形象。正如碑中所说:“文王德修于身,绍绪传于十五世,仁及于后,开基业于八百年。”但从“其时螽斯致咏,麟趾兴歌,子孙众多,受福无疆”及“要之前君子建庙于兹,立像为祀,并立窦公窦母(即窦燕山夫妇)、送生催生(送子娘娘)之像以祀之”等碑文看,普通民众祭祀文王的真实动机,并非完全出于文人式的推崇,而是希冀他能给自己带来“子孙众多,受福无疆”的好运,“俾文王之德福,以相传于不朽”。如果子孙将来能像文王那样“绍绪传于十五世,开基业于八百年”,或者如窦燕山夫妇一样“教五子,名俱扬”,那可是特别光宗耀祖的事。“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千百年来,司马迁发自肺腑之言,不知代表了多少先人的心声。而子存庙的建与修,恰好为此提供了注脚。
古时,民间对周文王的祭祀,并非仅限于金乡一带。在其他一些地区,周文王夫妇甚至成了床神——床公床母,结婚、生子时,都要对其祭拜。例如,旧时北京,小孩生下第三天,要用糕点祭拜文王夫妇,以此保佑孩子将来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俗称“洗三”;而南方的舟山地区则将之称为“洗床”。
周文王如何成了送子之神呢?或与《封神演义》等故事在民间的传播有关。民俗专家燕仁先生在《中国民神66》(三联书店,1990年版)一书中说:“在《封神演义》中,姬昌(周文王)本有九十九个儿子,后又于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之数。所以民间传说周文王夫妇生有百子,他俩成了‘多子多福’的楷模,自然受到世俗祈求多子者的顶礼膜拜了。”此说甚有道理,但若能将“重修子存庙记”碑中的有关内容融合进去,或许更能服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