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翻火车头和车厢曾发明辣椒面手榴弹
爆炸大王王寿德的故事
2015年03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说起《地雷战》,大家都耳熟能详,电影里的爆炸场面非常精彩,杀得小日本无路可逃。其实在咱们齐鲁大地上也有一名爆炸英雄——王寿德,1941年担任宁津县大柳区武装委员会爆破队队长期间,他研制出了石雷、砖雷、拉雷、硫酸雷和辣椒面手榴弹等爆炸武器,在津浦铁路线上连续炸毁了三列火车头和十二节车厢,消灭敌人一百多人。

□王奎杰     
  1938年山东大部分地区沦陷,齐鲁儿女在敌强我弱的恶劣形势下,奋勇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二十多岁的王寿德参加了宁津县大柳区武装委员会,并任爆炸大队队长。由于王寿德在家就会制造鞭炮,精通制作炸药的技术,所以就以他为主研制各类爆炸装置。不到三个月,他就研制出五六种爆炸武器,如石雷、砖雷、拉雷、硫酸雷和辣椒面手榴弹等。
  别看这些东西土里土气,威力可大了。比如石雷,这种雷可埋在地下,来扫荡的敌人一踏上,石雷咣的一声就爆炸了。小的只有两斤炸药,大的可装十几斤,这种雷容易伪装,还可以吊到树上,地上根本没一点痕迹,日本鬼子的扫雷兵根本发现不了。敌人走到树下,石雷从天而降,炸得敌人血肉横飞、鬼哭狼嚎。还有他发明的辣椒面手榴弹,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就是将干辣椒磨成细面后,装到小布袋里,然后再套上现成的手榴弹,当手榴弹扔到敌群后,不但能炸伤敌人,还能把敌人熏得晕头转向、睁不开眼,一颗手榴弹等于十颗手榴弹的威力。
  说来也巧,这些新式武器刚发明不久,就引起了上级的关注。一位从延安派到山东的干部知道这个情况后,亲自来大柳视察王寿德的发明,临走时让他护送回去。结果,在护送行程中巧遇三十名敌伪军,王寿德用自制的手榴弹、地雷,以少胜多将敌人消灭,这回可真正验证了辣椒面炸弹和硫酸雷的威力了。
  随后,王寿德升任渤海一分区武装部远征爆破大队队长,王寿德带领战友又研制了大功率炸药包。这种炸药包每个净装炸药25斤,可单用也可合并用,一人可同时抱两个,爆炸杀伤力很显著。1945年春天,上级交给王寿德一个艰巨任务,某日深夜有一列从东北向南运送军火的专列,途经沧县德州段津浦铁路线,军列装载了大量军火,随车有八十多名押警。当时爆炸大队全体成员才六十多人,敌众我寡,一旦敌人军列成行,将对我南方战事造成极大威胁。
  王寿德和战友做了两天地形调查,最后将埋伏地点定在吴桥向南十二公里处,这里基本上是德州和吴桥之间,南北援敌较远,而且这一段树木成林,便于隐蔽和撤退。爆破队分成两组,每组三十个人,每人两个炸药包。演习场设在龙潭村四女寺河北岸的马蹄洼,王寿德反复叮嘱大家,执行任务必须在敌人的巡逻列车过去后进行,巡逻车和军列车只有1500米左右,这时马上执行爆破,从放好炸药包到撤下的时间只有三十秒左右,行动必须短平快,多一秒可能被敌列发现,造成列车马上刹车,炸药包白炸了,如果晚一秒,可能造成我方人员伤亡。迅速,是关键的关键。一组负责爆破,二组主要负责冲锋。
  那天天刚擦黑,爆破队全体成员已各就各位,埋伏在离铁路百米之外的树林里,深夜十一点左右全体战士向铁路靠近80米,巡逻车闪着探照灯并用机枪乱扫一排过去后,王寿德低喊“开始行动”!三十名爆破队员迅速奔上铁路,放好炸药包拉开导火索立马回撤,那个麻利劲就别提了,大家刚刚撤离到30多米远的树后,列车头咣当咣当就开过来了,正好把所有的炸药包覆盖过来,“轰隆隆”!上千斤的炸药一起爆炸了,炸得地动山摇,庞大的列车头和十二节车厢被炸成了八段,东倒西歪跑出铁轨,敌人的尸体乱飞一地。后面的敌方押警马上开枪,我方的爆破队员从天而降,杀声震天,不到半小时消灭了80多名敌军。
  爆破队在他的带领下越战越勇,据记载,战争期间他们共炸毁了三列火车头,灭敌110名。1946年冬在沧县于桥镇布雷时遭敌人袭击,在掩护战友撤退的时候,王寿德怀抱地雷冲入敌军与十余名敌人同归于尽,时年31岁。他牺牲后渤海军区追授他“爆炸大王”的英雄称号,并立碑刻文记载,碑文曰:“伟哉烈士,模范英雄,创制爆炸,屡立奇功。虽云牺牲,实为光荣,名垂岱岳,功照日星。人民饮泣,愤激填膺,誓死杀敌,戮力反攻。”王寿德牺牲已经69年了,他的战斗故事仍流传在鲁北大地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