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百年老宅才能留住乡愁
2015年03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武海义

  吃完午饭,60岁的张洪昌常会搬个马扎,坐到自家院子里,看着逐渐破落的老宅,总会让他想得出神。如果有能力修缮这座老宅,石墙黛瓦、画栋雕梁……幻想中的老宅充满了历史的文化韵味;然而,如果修缮不成,要么看着它倒下,要么只能翻新……这些,总会让张洪昌感到头疼。(详见《齐鲁晚报》18日C03版)
  已有100多年的晚清民居不仅是王家庄村这个村落的象征,更寄托着老泉城人的深深乡愁。然而,王家庄村里的这座百年老宅,如今已经是破旧不堪了。这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
  传统村落承载着泉城文明的精华,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艺术价值,更牵扯着老泉城人深深的念想。它让人不论走到哪里,都想着要叶落归根;不管发生多少变化,唯一不变的还是骨子里留存的家乡模样。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乡愁吧。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城镇化、现代化、社会转型大潮冲击下,古村落、古民居数量锐减,保护形势极其严峻。这让人不得不问一句:当百年老宅的印记在风雨飘摇中消失之后,我们的后代是否还会对传统村落有依归感,是否还会记得住乡愁?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绝不能让百年老宅湮没在风雨剥蚀、断壁残垣的废墟瓦砾中,那样将永难唤回厚重而温馨的历史记忆,这种“伤痕”,不仅会让泉城的深处记忆失色,更会让源流长的本土文脉香火失传。
  留住百年老宅,需要的不仅仅是翻新维修,更需要对传统村落、老建筑进行立法保护,通过建立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名录制度、预先保护制度、推荐名录紧急申报制度、建筑物拆除或迁移许可制度、联防联控机制等,形成完整的保护机制。特别是对具有历史价值和代表性的古村落及其建筑,应由政府主导、社会和村民参与,出台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真正将其保护起来。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洱海边的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时说过,白族村落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指出了中国人世代民居民巷,民风民俗,一草一木更能让中国人记住家乡,更能为家乡的发展上心出力,聚万人之力,建设好美好乡村。期待留住我们城市的古村落,留住传统建筑,让家乡人永远“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