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相声艺术,草根年轻人自费建起茗春阁相声社
“济宁味”相声南池畔送来欢笑
2015年03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峰(左)和孙世斌开启了茗春阁相声社在南池畔的首演。 本报记者 马辉 摄
     本报记者 马辉 汪泷 

  身着一袭长袍,在三尺舞台上嬉笑怒骂,像郭德纲或苗阜一样有众多粉丝追捧,是一群济宁籍草根相声表演者的梦想。15日晚,在济宁南池公园旁的曲艺厅内,济宁首个民营相声社团——茗春阁相声社团首演开启。胸怀梦想的济宁相声爱好者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最具“济宁味”的原创段子。
为梦而生:  一群年轻人穿上大褂说相声
  魏景辉、李博文、邓帅、刘波、王峰、孙世斌……从最初4人到现在的10多人,茗春阁的队伍在悄然壮大。演员们来自不同行业,多是兼职演出。李博文在房管所工作,邓帅是自由职业者,刘波包了一块地搞种植,王峰是圈内小有名气的司仪,孙世斌则是国企的一名工人…… 
  说起他们的相聚,刘波说,他们结缘于网络,大家有着共同的爱好。起初,他们有空便聚在一起,因为多数人没什么基础,就在一起看相声视频,相互扒段子,起兴时便会来上一段。最初,他们曾在刘世斌家的储藏室里排练,虽然很简陋,却很快乐。
  他们觉得表演给更多的人看才有意义,于是寻求各种机会外出交流表演。毕业于济宁医学院的邓帅,大学时就是名狂热的相声爱好者。去年,茗春阁的成员专程到济宁医学院表演,大学生的热情追捧,为他们的坚持注入了信心。邓帅的普通话不是很好,这也恰恰成就了他的特色。用济宁方言说相声,再加上融入其中的济宁元素,让他的原创相声更有看点。
  王峰渔鼓唱得比较拿手。他告诉记者,茗春阁成员相互也是师兄弟,为融入更多的济宁传统技艺,他们共同向韩腔渔鼓传人伊广文老先生拜师。如今,他们也在尝试将更多的济宁传统技艺融入到他们的段子中去。 
  在这些成员中,毕业于天津北方曲艺学校的90后成员李博文可谓是科班出身,别看他年龄小,很多的基本功、规范,他反而成这些大哥哥的小老师。
首演现场:  十足“济宁味儿”逗笑观众 
  15日晚7点50分,南池公园内灯火通明,不少市民晚饭后在这里享受夜晚的宁谧。而一旁的一件仿古建筑内,一场筹备已久的周末相声专场悄然开演,而舞台的主角是来自济宁本土的一群相声爱好者。他们自发组成了一个相声社团——茗春阁相声社团。
  因为首场免费,整个曲艺厅内人气爆棚,首个登台的是80后小伙王峰和他的搭档孙世斌,俩人相声的名字叫《河南戏》。因为是首个节目,他们开场略显紧张,但不一会儿就进入了状态。大体意思是王峰要去河南拜小香玉为师,学河南戏,其间遇到了一个个窘境。演出中,王峰展现了他的唱功和学方言的技艺。“我生在济宁,长在济宁,老家湖北,所以我要学河南戏……”表演中,不少带有济宁印记的无厘头包袱,在观众当中产生了共鸣,引来一阵阵掌声。 
  而在当日表演中,邓帅和搭档刘波的相声《我的自白》可谓是济宁味最浓的一个节目。老家嘉祥的邓帅一口地道的济宁话从头说到尾,他在表演中是这样解释自己为何要讲济宁话。“孔老夫子是济宁人,说的也是济宁话,如《论语》中的经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用济宁话说就是,有老伙计从远地方来了,多是味呗……” 他的很多段子都加入了济宁元素,如“我从小北湖打车回银都,口袋里没钱了,在火炬路上车后就让司机往前开,当司机问去哪时,最后告诉他去美国,然后被撵下车,然后继续采取这种方式,直到蹭车回到家……” 
  随后,团队的魏景辉、晨光、李博文等成员也纷纷登台献艺,引来满堂喝彩。为鼓励这些年轻人,济宁市曲艺家协会的刘士福、刘勇等也来现场助阵。今后每周日晚上,这里都将充满欢声笑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