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社入不敷出演员登场没酬劳
2015年03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茗春阁,位于西门大街光明街6号。阁主魏景辉,今年33岁,曾是某国企一名员工。去年9月辞职,倾其所有开起了这间茶社,为的就是埋下颗相声的种子。 
  “每到周六,这里就会上演相声专场,固定票友有10来个。”魏景辉说,在这里,他和茗春阁成员有了个交流相声的平台,每周六晚的相声会都会准时上演,大家按照行规,身着长袍登台。每次上台表演的段子都是新的,基本上保证三个月内不重复。 
  刘波说,这里没明确收费标准,约定俗成的是每场每人10块钱,听完相声后就将钱压到盖碗下面。“多数都会给10块钱,也有多给的,当然也有不给的。” 茶社经营并不乐观,基本上是入不敷出。二楼的几间空房改成了棋牌室,收入用来贴补房租,所有演员都是义务出演。“不仅如此,演出前,还要为观众沏茶倒水,放置花生、瓜子,结束后还得打扫卫生,这些都是演员来做。”孙世斌说,虽很艰难,但好在表演水平也在提升。我们期待着,能在运河音乐厅搞场相声大会,让更多父老相亲听听咱济宁人自己的相声段子。” 
  久违的茶馆相声在济宁又艰难起步,茗春阁的小伙子们那种执着劲也让济宁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勇颇为感动。 
  在济宁南池公园曲艺厅,作为周日相声会的组织者刘勇告诉记者,济宁有曲乡艺海之称,落子、渔鼓、琴书等技艺水平都很高,但相声的传统老艺人却不多。茗春阁曲艺社虽刚起步,但他们的坚守和执着却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这些草根演员有可能会成为济宁的“德云社”。而今后的每周日,这里也将作为相声专场,其间也会穿插一些济宁传统的艺术形式,从而弘扬济宁的传统文化技艺,真正能够雅俗共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