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养育一座城市
2015年03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黄万华

  一年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第一个“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荣誉授予中国深圳,一座只有30多年历史的年轻城市。去年11月,我再次来到深圳,在花莲山畔的深圳书城久久驻足。这里是深圳最好的中心城区,寸地寸金,却是深圳的文化院落。进入上海都没有如此大的书城,每一步你都会感受到读书沉积的深厚。
  我去过全国所有大城市的书店,都未见过如深圳书城售书分类之细。书城毗邻深圳图书馆,书的分类比图书馆还细,一目了然,找起来十分方便。每个书架前面,都有驻足翻阅、席地而读的读者,这是我见过的最美场景,足见深圳人阅读视野之开阔。
  书香从书城的书架上弥漫开来,滋润着深圳人的心灵。从2008年第9届深圳读书节起,“深圳晚8点”的节目,天天在书城举行,全年无休,风雨无阻,延展着深圳人的生活。去年12月,除了有娄际成、石维坚、达式常等众多演员参与的“经典诗文朗诵会”,还有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风雅颂原创诗经主题音乐会”、“2014深圳童话节”等活动,让人感悟到深圳持久活力的源泉所在。
  深圳已举办了4000余项阅读活动,读书不再是文人雅士之事,而是众多市民的日常享受,是深圳人重要的“文化权利”。想想全国各地城市,书店消失,读书冷清,深圳人的幸福令人羡慕,发人深思。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的阅读,其深度和广度深刻反映出时代思想的深度、文化传承的广度,也包含着时代的处境、走向等诸多问题。当下时代的阅读,就在于“读书养育城市”。眼下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但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当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城市时,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城市呢?
  俄国民众自豪于圣彼得堡(列宁格勒),是因为“随着圣彼得堡的出现,俄罗斯文学诞生了”,尽管它历经变化,甚至改名,但“精神上,这里依然是首都,它与莫斯科的关系,就如同佛罗伦萨与罗马,或者波士顿与华盛顿的关系”。
  民众读书生活对于一代人、一座城市久远的塑造作用,在当前中国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中国还没有一座像圣彼得堡、佛罗伦萨、波士顿那样的“精神首都”、文化故乡(而这恰恰是城市化转型建设中最重要的软实力)。相反,城市的文化记忆在退化,阅读环境在恶化,各个城市的发展千人一面,生机萎缩。
  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悠久深厚,但日常的读书生活并不丰富。2011年世界各国人均阅读量中,以色列人为64本,俄国人为55本,美国接近50本,而中国不足5本。近百年来,当下可能是读书最好的时期,也是读书最难的时期。“家庭摆设的中心往往是大屏幕的电视机,书店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买得最多的是教辅书籍”,是当下中国大陆日常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两大现象。娱乐性、实用性、欲望性等主宰着人们的生活,其实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内在困境。
  “‘70后’每日往返于各大城市的馆堂会所觥筹交错,无暇读书;‘80后’每日生活在钢筋水泥铸造的铜墙铁壁中无法抽身,无力读书;‘90后’每日按照开机登录QQ、微博的流水程序日渐麻木,无心读书”,这些写照未必不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蔓延成更广泛、更深度的现实。
  冰岛是个民众幸福度很高的国家,但冰岛人的幸福感不仅来自贫富均匀、社会安全,更来自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习惯。书籍,尤其是文学书籍不会死亡,也让人“不会死亡”,更让一座城充满生机。而生活在一座无暇、无力、无心读书的城市里,是不会有多少幸福感的。
  眼下,我们也在创建各种城市:文明城、卫生城、森林城……都有必要。但读书城,更长远,更根本,更必要,也更需要创意和踏实持久的努力。
  民众读书,无涉GDP一类政绩,也似乎无关衣食住行等民生迫切问题,但在深圳,政府会拿出最好的地块建书城,办书市,深圳众多有识之士会持之以恒,润物无声地展开各种读书活动。一座城市将民众读书置于重要地位,自然说明这座城市官民非急功近利,知长远根本所在,浮躁之气无藏身之地,上下之间的共识会更多形成,各种创造性思维会源源不断而生。读书城会带来文明城、卫生城、经济强城等等,当不是谵言虚语。
  (作者为山东大学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