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梁启超家人的邻里往事
2015年03月2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刘树林
建国初期,陈毅元帅曾对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毅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
1940年,我出生在芙蓉街50号,全家租了房东张允恒家的四合院。站在院落后门南瞧王府池子,北眺起凤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正是对这条老街的真实写照。直至建国后父亲到了省府工作,我家搬到了省府第四宿舍居住。在省直机关工作的梁思宁一家也住那里,我们两家关系甚好,我母亲又善于搞好邻里关系,两家孩子都比较多,经常在一起玩耍。听她家孩子说,小学历史课本上的那张光头像是他的姥爷,我们小孩子怎么也不相信,认为是瞎说开玩笑,课本上还能有你的姥爷!非要弄个明白不行,就去问了大人,果然是真的。梁思宁家有一保姆,除了看管孩子,还照顾她的婆婆直至去世,日常操持着全部家务,孩子们很听保姆的话,孩子们称呼她“娘娘”。
1959年我由济南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经常去西单手帕胡同33号拜望梁启超夫人王桂荃。老人家思想进步,家里订了《人民日报》,每天看书看报,思维敏捷。她经常勉励我要学好专业技术,刚踏入社会一定要好好工作,多向老师傅学习;工作中要勤快,生活上要简朴,团结好同事,与人友善相处。对我讲的都是很实在的话。她家的保姆说王桂荃老人掌握着家庭经济,许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腿脚灵活,身体挺好,精神矍铄!还经常去附近的西单看戏看电影,家里还有黑白电视机,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她让我去天津时看看她捐献给国家的房屋是否安好。
去她家的次数多了,就变得熟悉而亲切,交流也多起来。家里的墙上挂的大幅照片是其小儿子梁思礼,当时是“两杠四星”大校军衔,建国后由美国回国,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家人出出进进,都是高级干部或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待人彬彬有礼,对当时二十出头的我热情打招呼,让我受宠若惊!每次去她家,老人家都要留我吃饭。上世纪六十年代粮食紧缺,油肉凭票供应,留下吃饭多不好意思!但老人家再三留我,她是四川人,还专门嘱咐保姆做菜不要放辣椒。她们是用“文明碗”,时值小伙的我,用惯了大碗,嫌碗太小,又不好意思一碗接一碗地吃。但老人家说小伙子饭量大,一定要吃饱!我留下的粮票老人家坚决不收。
每到回济南过春节之前,我都要去老人家里取些东西捎带给她女儿梁思宁。我回北京时再给老人家带点家乡特产,以表谢意。1963年,我回济南过春节,老人家捎给女儿一百元钱,另外给我十元带回家过春节,就这样连续四个春节直到1966年共资助了我四十元,相当于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1963年6月,正值我回济南休探亲假,恰巧老人家由北京到济南女儿梁思宁家,还到了住同院的我家探视,并带来一些北京特产。这次济南之行,老人家还去游览了泰山,这也是她最后一次来济南。
1965年,梁思宁的丈夫章柯同志担任山东省科委领导,全家搬至经四纬六路省科委所在地,从此我们两家就分开了,但是两家人仍然保持着密切关系。我家人口多生活吃紧时,我弟弟就到梁思宁家借钱。梁思宁在借钱之外还会给两毛钱乘公交车的路费,但弟弟为省下两角钱总是徒步回家。当我家去还钱时,梁思宁说:“不用急!”章柯说:“不能要利息!”
次年,我父亲调至山东煤矿学院(现山东科技大学)工作,我家搬至科大家属宿舍。1966年“文革”开始,全国上下批斗“当权派”,章柯、梁思宁夫妇也未能逃过一劫!他们家雇保姆也成为一大“罪状”,在这紧急关头,他们家保姆跑到我家避难。后来老保姆生病住院,梁思宁及其子女每天守护在病房,喂水喂饭,洗脸擦澡。保姆病故后,他们作为亲人料理后事,兑现了梁思宁将保姆养老送终的承诺。
1967年,“文革”正值高潮,我在北京去看望梁启超的夫人王桂荃,家里被抄,完全破败。老人躺在院落门房小黑屋里一块木板上,地上放一个热水瓶,凳子上放一个干巴烧饼,老人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你快走吧!红卫兵来了!”我含泪告别,目睹了老人家弥留之际的悲惨处境!次年老人离世,终年八十二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