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人与老济南的情缘
2015年03月2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老茂
安徽省因其境内有皖山、皖水,春秋时曾被封为皖国,故简称“皖”。自古以来,江淮、齐鲁俱皆人文荟萃之地,壤接路连,民和货通。近年有幸多次来到济南,身临其境地了解到泉城的一些历史和人文,不仅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湖在城中,城在景中”而赞叹不已,更因知悉皖人或仕宦或游历于老济南结下的情缘而敬恭桑梓。
施闰章:重修趵突泉、来鹤桥
施闰章(1618—1683年)字尚白,号愚山,皖宣城县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山东提学佥事、江西布政使参议,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
据《趵突泉史话》记载,清顺治年间,时任山东提学佥事的施闰章,亲自参与趵突泉、来鹤桥的整修,并根据工程经过及完工盛况撰写《重修趵突泉记》,成为当今的重要史料。原文摘录如下:“闰章为之经始,上自中丞许公,及藩臬郡僚诸大夫,咸有助焉。于是疏壅决滞,所去沙石成丘;剑拔雷轰,复泉之旧。召工师,询桥材,对曰:‘柳可三年,榆槐可十年,松杉可数十年。杉为上,然南产也,其直数倍’。吾为其难且久者,遂桥以杉。施丹涂漆,辅槛以砖。桥下横置联锁,饮马者不得至;禁民毋亵污。凡楔桷垣甓之颓缺漫漶者,皆治而新之。”从这段记述中可知,施闰章全面负责这项工程,下大气力清趵突泉中淤泥,尽可能恢复到原貌;采用南方产杉树作建桥主材,使重修之后的来鹤桥经久耐用;对桥的四周进行治理和装饰,并采取措施防范人、畜污染泉水。当时泉城百姓齐赞这件为民造福之事,有歌词曰:“宣郁导淤,泽用不衰;选材济危,功用不隳。”可见,皖人施闰章整治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特别是重修泉旁的来鹤桥,功成名就,其留下的福荫正如时人所颂:惠泽不衰,功德长存。
周馥:主导济南自开商埠
周馥(1837—1921年)字玉山,号兰溪,皖建德(今东至县)人。勤于攻读,为李鸿章所器重。曾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长达30余年,参与筹建北洋海军学校,设立天津机器局、电报局、开平煤矿、唐胥铁路等事宜。1888年任直隶按察使,1902年任山东巡抚,后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生前辑有《秋浦周尚书玉山全集》。
《老济南商埠琐记》中,开篇一文述及,年过花甲的周馥上任山东巡抚伊始,对西方文明给新兴口岸带来的变化而心动,加之多年追随李鸿章,对洋务较为熟悉,在充分调查研究之后,于1904年5月和直隶总督袁世凯联名上奏朝廷,请求在济南自开商埠(当时青岛已是约开口岸,主权丧失),并将周村和潍县同时作为分埠。当月,清政府批准了奏请。是年8月,济南商埠总局成立,专司商埠内诸项事务。此举使济南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主动自开商埠的内陆城市,济南近代化发展的序幕也由此拉开。这是周馥在山东巡抚任上,呕心沥血、济世救民所作出的重要建树。如今,商埠城所幸存的中西合璧老建筑,已成为凝固的历史和济南市的名片之一。“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我们应当记住周馥这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济南自开商埠奠基人。
另外,周馥先生在1903年创办的《济南汇报》也是山东最早的报纸之一。
张恨水:妙笔赞誉济南名胜
张恨水(1895—1967年)原名张心远,皖潜山县人,1911年开始创作小说,1914年始用“恨水”为笔名。1918年起,先后任《皖江报》、“世界通讯社”、《世界日报》、《申报》、《新民报》等报社的编辑记者、专栏作者及总编辑等。1924年发表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一生的作品逾两千万字,被称为“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学大师”、“新闻战线上徽骆驼”。
《名家笔下的老济南》写述,1955年夏天,60岁的张恨水回皖探家,后经南京、上海、济南返回北京,在济南住了两天。以旅途见闻创作了中篇游记《京沪旅行杂志》,共分19部分,其中有两部分分别是大明湖、趵突泉。恨水先生著文认为,在济南第一要看的,就是大明湖了,着重提到了历下亭和铁公祠,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和千佛山倒影湖中的绚丽画卷向世人展示大明湖。恨水先生赞叹黑虎泉、珍珠泉之余,以独特的方式,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下第一泉喷涌不息的壮丽与气度。可能与40余年的新闻记者生涯有关,恨水先生曾坦言:“我的游历向来是不注重游山玩水,因为山水是静的东西。”而两篇游记对大明湖、趵突泉描绘的均为山水美,字里行间彰显其小说大家的细腻、学养,文学大师的功底、风范,“徽骆驼”的情感、缘分。“文以景生,景以文胜”,《京沪旅行杂志》,当年连载于香港《大公报》上,应当说为推介大明湖、趵突泉之名胜,提高济南文化名城之底蕴,堪称得力之作。
岁月流年,浮光掠影,皖人与老济南之往事情缘,留下一串串持久或短暂的记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