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小说隐身记
2015年03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上接B01版)
反映现实就避不开“官场”
  一些读者感受到了信念沦陷的毁灭感。26岁的李婷是一名国企员工,她记得当时看到《二号首长》时的震撼:“我当时就想,这是真的吗?官场原来是这个样子,真是一片黑暗,是官就贪。”
  文学批评家称其为“溢恶”:一个个黑幕被揭开,大量阴暗面被曝光,大量权术被披露。这些官场小说满足了人们对于社会权力阶层生活的窥私欲望,以及揭秘机关生活种种黑暗腐败的发泄冲动,但却少了制度反思和人道主义的关怀。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周志强认为,在这些官场小说里,理想信念被消解,丛林生存的规则被树立起来,在这种叙事方式的引导下,你不再去关注现实政治的合理性,转而对政治升起深深的失望情绪,丧失对政治公正的寻求欲望。
  如果普通人对官场失望了,社会后果可能比想象中更严重。一旦普通人丧失了寻求公正的欲望,就会丧失抗争的勇气,政治就会越来越黑,公正将更加难以实现。
  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这些官场小说最大的粉丝群可能正是公务员本身。据2009年《决策》杂志公布的一项调查,读官场小说的党政机关公务人员占到30.5%。
  对市场嗅觉灵敏的出版社撕下了所有的遮羞布。他们直接将官场小说打造成“当官技术手册”。不少官场小说的宣传语中直言,书中“囊括官场平衡术、阳谋、斗争技巧、升迁密码等终极为官艺术”,“告诉你政商圈子最隐秘的成功法则”。
  在官场小说引发的关注潮中,“升迁”、“成功”这些商场字眼肆无忌惮地取代了“公仆”,“公众利益”被光明正大地遗弃。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官场小说也不全是“溢恶”和揭露黑幕,不少作品中也包含着批判意识和正能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星》等改革文学到王岐山推荐的《大清相国》,信念和理想的星火都没有被权力斗争所淹没。官场和官员并非碰不得,让人失望的是沉浸于权谋、缺乏反思的叙事方式。
  首届百道网中国好编辑汤亚竹说,中国目前的改革,从医疗到教育等,各个行业无不是以政府为主导,因此只要一反映现实就不可能避开“官场”。
  “应该对那些宣传跑官卖官的不健康作品予以控制,对那些反映我们社会改革进步的所谓‘官场题材’的作品予以支持,提高管理水平。”汤亚竹说。
职场小说的名,官场小说的核
  从2012年开始,大多数官场小说作家开始集体转型。
  但从他们随后推出的作品来看,无论是历史小说、爱情小说还是职场小说中,我们依然能嗅出一股官场味道。熟悉他们的读者也读出来,很多小说家转型的是标题,而不是内核。作家们放弃了对现实官场的书写,把精力放到历史的官场或职场中的权力斗争上,骨子里与他们以往的创作思路一脉相承。
  作家肖仁福对此毫不讳言。去年8月,他的小说《平台》出版,出版社把它包装成职场小说上市,以“屌丝逆袭成职场高手”做噱头进行宣传。肖仁福说,这部小说本质上并非职场小说,在80%的程度上可以算作官场小说。
  《平台》的主人公是监理师,代表业主监理施工业务。他投标的德都绕城项目,公司背景深厚,人际关系复杂,想让项目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平衡复杂的政商关系。经过艰难曲折的努力,他逐渐谙熟了一套平衡术,成为一名职场高手。
  肖仁福说,小说的构思来自于2011年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长冯伟林的受贿案。所谓“屌丝逆袭”只是出版社用来包装的手段而已,之所以把它包装成职场小说,是为了避免官场小说在出版审查时受阻。
  封建王朝的官场也是小说家集体躲避的好去处,用历史的修辞,借古说今。肖仁福《万人之上》着眼于西汉权臣霍光的仕途之路和权谋手段,出版社做宣传时直言这本书揭示了“中国式的政治智慧和做官艺术”,是“公务员必读的从政谋略小说”。
  黄晓阳的《高参》把背景放到了抗战时期,讲述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为掌握高层情报,周旋于日本特高课、汪伪特务处和国民党军统之间,一步步接近伪政府某位要员,成为其高级参谋。读过《二号首长》的人可以在书里看到熟悉的官场权斗路数。
  黄晓阳承认,这本书里,他的笔墨仍旧放在办公室权力关系上,它的核心和官场小说是一样的,都是人际关系和“权力学”。但在宣传的时候,出版社有意隐去了官场小说这张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