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创始成员申请截止
48个小伙伴共建亚投行
2015年04月0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3月31日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的申请截止日期。截至发稿时,已有48个国家和地区申请加入这一由中国倡导的金融机构,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亚投行热”。
由于内政外交政策差异,各方加入亚投行的决策过程不尽相同,有些颇为顺利,有些则上演了“经贸系”和“外交系”之间的博弈,有过观望犹豫、纠结反复。透过这些决策故事,可以切实感受到各方对于中国发展与合作共赢理念的认同,对构建利益均沾、繁荣共享“命运共同体”的期许。
英国:
第一个“吃螃蟹”
3月12日是社交媒体被“英国加入亚投行”刷屏的一天。
对于英国成为首个公开宣称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国家,首相戴维·卡梅伦说,会有一些时候,英国选择不同于美国的路径,因为出于英国国家利益。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表示,英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要在类似亚投行的国际机构创建时体现“存在感”。
英国加入亚投行,奥斯本功不可没。正是他不顾外交官们“加入亚投行可能疏远与盟友关系”的严词警告和强烈反对,在一场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提出这一问题,最终说服了卡梅伦和国防官员,作出这一决定。他的理由是,英国加入亚投行带来的商业利益将超过可能引发的“外交骚动”。
澳大利亚:
坎坷“心路”
围绕是否加入亚投行,“经贸系”与“外交系”的决策之争同样发生在澳大利亚内阁。从最初的断然“回绝”到最终的高调“入伙”,澳大利亚走过一段颇为复杂的“心路”。
2014年10月,澳方收到中方的亚投行邀请,但因为顾虑美国态度,在内阁会议上予以拒绝。国库部长乔·霍基从经济角度考虑,认为加入亚投行能带动经济发展,对本国和亚太地区都有利;外交部长朱莉·毕晓普则从战略安全和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受到美国强力游说,不愿意跟美国翻脸。
毕晓普后来立场有所改变,促使内阁最终达成一致。去年11月二十国集团峰会之后,澳中关系的升温与澳美关系的降温,则是促成澳大利亚政府最终转向的大背景。
此外,众多政界学界人士“无一例外”认为澳大利亚应该加入亚投行。即便《澳大利亚人报》外交编辑、号称美国在澳“最好朋友”的格雷格·谢里丹也说加入亚投行是好事,理由是澳大利亚和亚洲将获得更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
舆论“一边倒”,澳中关系升温,加之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行动在先,澳大利亚政府终于消除分歧,高调宣布加入亚投行。
韩国:
媒体抢跑,“乌龙”频发
韩国政府3月26日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之后,韩国媒体终于松了口气。
先前,韩国多家地方媒体连续两三次闹出乌龙,在政府宣布正式消息之前就“抢跑”。每次出现这样的假新闻,记者都要通过各种途径核实消息,确保不要误报,官方消息出来后,记者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围绕是否加入亚投行,韩国官员、媒体、学界观点不同,不同政治派系之间立场也不尽相同。不过,总体而言,舆论支持声音占据上风,一些媒体甚至急于“催促”韩国政府加入。
韩国正式宣布加入亚投行后,《中央日报》立即发表社论,称韩政府加入亚投行是“正确决定”,甚至颇为遗憾地表示,如果早点提出申请,可能会在亚投行份额分配或高层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
韩国《朝鲜日报》则说,加入亚投行是韩国获得参与亚洲地区基础设施项目的机会,也是参与朝鲜基础设施开发等扩大南北经济合作的机会。
随着欧洲国家相继加入,美国也一改从前强硬言辞,软化立场。正是欧洲国家的“决然”和美国的“松口”让韩国承受的压力骤然减轻,最终作出有利于自身的决定。
新华社特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