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2015年04月0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清明节又称“扫墓节”、“鬼节”、“鬼门关节”、“踏青节”、“三月节”,在我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是个极具特色的节日。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将死生并置在这个节日里,死亡与再生交织,欢乐与伤情共存。
作为节气,清明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作为节日,则出现于唐代。凭借其丰富的习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越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主要有祭祀先祖,踏青、插柳、蹴鞠、斗鸡、荡秋千、放风筝等娱乐活动,以及与农事有关的祀蚕神、轧蚕花、饭牛等。这些活动蕴涵着中国人对于生命本身以及生命个体与外在于自己又包含自己的自然、社会、民族、家族、家庭之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可以大致概括为感恩情怀、生命意识与应时精神三个方面。
2015年4月4日(周六)上午9:30,本报与省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大众讲坛邀请到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张勃为我们开讲《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为庆祝“大众讲坛”九周年,我们将继续回馈广大听众,前50名到场读者们继续免费赠送《大众讲坛(第八辑)》。
讲座时间:2015年4月4日(周六)上午9:30 讲座地点:山东省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咨询电话:85590666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