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谜样世界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像一个迷宫
2015年04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王红星

  弗兰茨·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在西方世界,卡夫卡被认为是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齐名的作家。
  1883年7月3日,弗兰茨·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里,自幼受到良好的德语教育。他于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就职。1924年他因肺病逝世,享年41岁。
  在他的生平里,有两件事是不寻常的,一是他多次与人定了婚约,却最终没有结婚;二是临死前曾要求挚友将其所有手稿付之一炬,可惜那位朋友非但没有从命,反而将其包括日记和私人信件在内的所有手稿都交给了出版商。
  卡夫卡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判决》《饥饿艺术家》《乡村医生》。《美国》描写16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作品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忧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长篇小说《审判》讲述的是银行助理约瑟夫·K无故受审判并被处死的故事。约瑟夫·K在30岁生日的那天早晨醒来按铃声吃早餐时,莫名其妙地被两个官差拘捕,最后又莫名其妙地被人在碎石场的悬崖下被处死。
  长篇小说《城堡》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人知道这项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
  《判决》(1912)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是个商人,因为和父亲争论中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便判独生子去投河自尽,于是奥尔格真的投河死了。一般认为,小说是在反抗父亲的权威,是讨伐父权的檄文。
  《饥饿艺术家》中,歌唱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竟把绝路作为出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而引吭高歌表演,进而发展到为绝食而绝食的“艺术”境界。40天过去了,他仍坚持要绝食表演下去,后被经理强迫进食。艺术家深为他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备感孤独,他把原本作为生计手段的挨饿,当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艺术”而孜孜以求,最后被送进马戏团,关在笼中与兽类一起供人参观,无异于真正的动物。骨瘦如柴的艺术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精神展品化和艺术异化的象征,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
  卡夫卡的小说风格鲜明,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都烙印着卡夫卡独特的风格: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个迷宫。然而他用来建造这些迷宫却确是那些最普通的语言。读过卡夫卡作品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卡夫卡的小说文字简洁流畅,很容易读,但是读完了却很难理解整篇小说的意义。甚至同一片小说,会有很多截然相反的解释,但看上去都似是而非。这既源于卡夫卡作品中的迷宫风格,也是所有伟大作品应该具有的阐释的张力。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下点功夫读一读卡夫卡是值得的,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你能读进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脉络,定会获益匪浅。
  卡夫卡是位影响遍及全球的作家,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卡夫卡”也是法国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拍摄,由杰里米·艾恩斯、特里萨·拉塞尔主演,于1991年11月15日上映的一部剧情惊险的电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