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你“寒食”了吗?
2015年04月1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肖龙凤
实习生 王冠婷
祭祖扫墓和寒食都是清明节的重要项目,但是现在许多人都不再有清明节寒食的习惯了。那么,你知道清明节为什么要寒食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想必大家都对小学时候学习过的这首《寒食》存有印象。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由于其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唐太宗时还曾下政令将祭祖定于寒食节这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到了明清时期,“清明”之称多于“寒食”,呈取代后者之势。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而寒食节渐渐被人们遗忘。
其实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了。
清明节的习俗沿袭至今,时下流行的项目也与古时候大不相同了,主要有祭祖扫墓、踏青、荡秋千、植树和放风筝等。寒食作为不被提倡的健康饮食方式,大部分地区都不再沿袭,但还有少数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