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情怀
2015年04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进

  外出旅行,途中经过一座小镇,小镇上屋舍俨然,一条河流贯穿整个街道。小桥流水人家,古色盎然,像一个平易近人的老者,用他满经沧桑而又慈祥的面容迎接每一个过路者。一眼望去,彼时的傍晚,屋檐上,小巷间,正弥漫着一层淡薄的炊烟,烟火味颇浓。顿时心里倍感亲切,想起了那无数个炊烟袅袅的乡村清晨与黄昏。
  儿时生活在农村,住的是红砖青瓦房,清晨通常是在欢快的鸟语中醒来。伸着懒腰,推开屋门,东边天空已有五彩斑斓的霞光。紧接着,伴随着左邻右舍传来压水井的“哐当哐当”声,炊烟开始从各家的烟囱里探出头来,缓缓地上升,然后在半空中散开,弥漫在树林和邻家房屋之间。
  在农村有个习惯,人们喜欢端着碗串门子。走过小道,转过屋角,来到邻家,随意往墙角一蹲,或者在地上垫几张白杨树叶,席地而坐,便和邻居边吃饭边聊起天来。渐渐的,从各家散出的炊烟慢慢积聚在一起,像是一张巨大的网,把整个村子聚拢在一块,把左邻右舍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千丝万缕,藕断丝连。唯有谈话声穿过炊烟,久久回响。
  暮色四合,众鸟归林,在玫瑰色般绚丽的晚霞中,当一柱柱炊烟袅袅升起,穿过树梢,弥漫了整个村子时,老牛就哞哞叫了,孩子们停止了玩耍,农夫们扛着锄头,你一言我一语,从田地里含笑归来。炊烟似乎是一根长长的绳索,牵着饭菜的清香,牵着家的温馨,召唤人们归家。而后,万家灯火明,夜静星空阔。
  尽管,岁月如梭,乡村在记忆中渐行渐远,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却越来越喜欢走近乡村。
  田间路上,遇见在地里劳作的熟人,对方笑逐颜开,放下锄头,一阵闲谈一阵畅快。家门前,桃花正开,母亲忙得不亦乐乎,烟雾从厨房里溢出来,贴着墙向上爬。坐在土灶前添几把柴,与正做菜的母亲聊上几句话,几多回忆几多暖,几多风雨几多晴,再回想起来,倒是多了一份安逸与从容,少了几份烦躁和追逐。
  炊烟是最能打动人的,刘禹锡有诗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如一幅画,令观者心驰神往,我也愈加感受到炊烟的味道和情怀了。
  炊烟的情怀是淳朴,是红尘乱世里的璞玉浑金。炊烟的情怀是睿智,是历经风雨后的处事不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