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时光
2015年04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冯海鹏

  曾经有很多事情,或者仅仅是一个场景一种氛围一时的情感,在岁月里慢慢发酵,渐渐厚重醇香起来,让记忆甜美而动人,偶尔重现,心醉其中。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乡间的夜晚没有电没有热闹,夏夜场院乘凉,还有些虫鸣与人声,冬夜,却只有冷与寂静了。仿佛一切都静止,夜也被衬托得特别长。好在会来说书人,两个人,一个瞎子一个徒弟,一把胡琴,一张小鼓。一张桌子支棱在大队部的茅草大房里,三间房,没有隔墙,点一盏油灯,把屋子照得昏黄。屋子里早早已经挤满了人,老人孩子倾巢而出,闹闹嚷嚷。说书人的胡琴在调音,吱吱扭扭地一响,大家便立刻安静下来,瞅着说书人静默下来。说书人清清嗓子,胡琴响起来,一段“自从盘古开天地,岁月流转到如今,古今多少传奇事,公道自在各位心!”的唱词,便开说。说杨说岳,五义八义,唐宋明清,一个个人物鲜明,一句句词儿顺畅,一段段唱腔优美。听的人张嘴伸颈,或笑或怒,如痴如醉。一连几天晚上都是如此,连小孩也不大闹了,直到实在熬不住,才不知不觉睡着在大人的怀里。
  那些故事到现在已经渐渐模糊,可是,我永远记住那样的场景,昏黄的灯光笼罩着一大群人,专注而忘我地拥挤在一起的美好,纯真而质朴!那些天,说书人的伙食自有人去送,送的白米白面,平时自家都舍不得吃。几天后,说书人要换场了,徒儿拿个麻袋,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收些粮食,谷子玉米,豆子花生,反正不计较,你有什么就多少给点,不给也无妨,全凭你的心。可是,这个事儿就是一杆秤,衡量着说书人的水平,更衡量着乡人们的善良情感。没有人不给,也没有人少给,常常令说书人加说一出,或者在村口给大家深深地鞠上一躬!
  说书人走了,徒儿用根棍子牵着他,渐行渐远,那些小孩子那些老人恋恋不舍跟出很远,打听下一场在哪里说,好赶场再听。曾经有个说书人,晚上就住在外婆家,散场后,外公让瞎子拉一出,他就拉,一把胡琴拉得人肝肠寸断,听的人不觉无端落泪。外公蹲在墙角,外婆坐在小凳上,我在外婆怀里,泪水涟涟。这些场景,这些情感,那些泪水,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再也没有出现过。
  叶鹏的散文《小巷》里说,如今的高楼就是树立起来的小巷,可是,却没有小巷的那种氛围,没有小巷的那种状态,也没有小巷那样的人和情感了,于是便无端地遗憾失落。真是,如今的电脑电视是更加立体化的说书人了,可惜,却也少了那样的一种场景,那样的一些人和情感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