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启动整建制国际良好棉花项目
三年建设100万亩良好棉花基地
2015年04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4月28日讯(通讯员 高立逸 袁昭 记者 王茜茜) 28日,国际良好棉花中国重点项目区产业链发展大会在滨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滨州市将启动整建制国际良好棉花项目工作,与会人员分析并讨论了滨州棉花的产销形势及良好棉花的发展前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在分析当下棉花产业链形势时指出,目前棉花市场正处于低速、下降、下行趋势,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竞争激烈,而且,目前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新疆占60%,黄河、长江流域正处于下降趋势,亟需通过推广良好棉花项目巩固黄河、长江流域的棉花生产地位,调节棉花区域结构,滨州应该探索出一条良好棉花种植的“滨州模式”。
  滨州是全省植棉大市,也是用棉大市,棉花生产一直是无棣、沾化等棉花主产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4年,滨州市植棉面积148.9万亩。近年来,滨州市农业局在棉花生产上积极推广应用轻简化栽培、棉瓜菜套种、可降解地膜使用、盐碱地超高产攻关、棉花秸秆还田和机采棉试点示范等先进技术。经过4年探索,初步摸索出了机采棉生产模式和技术路线。走在了全国内地省区的前列。
  2015年1月27日,国际良好棉花发展协会在瑞士投票正式通过了在滨州市整建制实施良好棉花项目的决定,探索与政府合作推进良好棉花项目开展的模式。计划至2020年,国际良好棉花项目占全球棉花种植面积的30%,滨州是国际良好棉花中国重点项目区中最大的项目区。
  会议指出,滨州良好棉花项目实施期三年内,将实现总体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四个目标。建设100万亩良好棉花生产基地,在全球创响滨州良好棉花品牌;实现“减少农药和花费投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经济目标;做到棉花三丝显著减少,棉花质量明显提升,良好棉花在滨州市棉花产业链中的流通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更加可持续;培训20万棉农,带动全市300万农民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显著减少,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下午,BCI总部嘉宾及品牌代表参观了滨州市良好棉花种植项目示范田——滨城农喜合作社及无棣机采棉基地;纺织企业代表、棉花加工企业代表与滨州市棉花协会举行了供需双方座谈会,建议推广良好棉花项目,并在生产、加工、运输和使用等环节,解决“三丝”问题,做到良好棉花品质保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