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源
2015年05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武
  艾莉森·斯皮格尔是美国的一位美食专栏作者,经常在《赫芬顿邮报》上发文,推荐读者该去吃些什么。其实,那家邮报是份小报,艾莉森推荐的美食一般也吊不起中国人的胃口,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新发的一篇文章居然在微博点燃了中国人的热情。
  4月8日,她的专栏文章用了这么一个标题——《什么是中国的汉堡包以及你们为什么还不去吃它》,文中毫不迟疑地断言说:世界上第一个汉堡包肯定不出自你想象中的地方,它不是由美国发明的,更不起源于德国,世界上的第一个汉堡包其实来自中国,它的名字叫“roujiamo”。
  知道这是什么吗?她说的是肉夹馍,大概从秦朝开始就有的一种食品,估计大唐盛世时,丝绸之路上的很多人都吃过这种美食,说它会流传到欧洲,也是顺理成章的。
  欧洲还有一种非常有名的食品“比萨”,据说也来源于中国,这个说法已经有很多年了。话说那是元朝的时候,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旅行,他最喜欢吃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后来他回到意大利,一直想再尝尝这种美食,却不会烤制。有一天,他跟朋友们在家中聚会,其中有位来自那不勒斯的厨师,马可·波罗就脑洞大开,给那位厨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葱油馅饼的样子和味道,让厨师按他讲述的方法制作起来。那厨师兴致勃勃地忙了半天,怎么也想不出办法把馅料放进面饼中。这时候大家都等得眼冒金星、饥肠辘辘,马可·波罗脑子一转,建议将馅料放在面饼上吃。大家吃了后,一个个都叫好。那位厨师回到那不勒斯后又依样画葫芦做了几次,还添上了那不勒斯的乳酪和香料,居然大受食客们的欢迎。
  另外,还有人说“Pizza”这个名词其实也来自中国,据说当时马可·波罗的朋友问他这种食品叫什么,马可·波罗只记得中国话叫“饼”,但他的发音有点糟糕,记得也不是太准确,就说这大概叫“饼”啥的,那些意大利人就听成了“Pizza”,从此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其实,美食的这种源流很多已经无据可考,流传过程中变了模样和味道也在情理之中。汉堡和比萨比肉夹馍、葱油馅饼传播更广、影响更大,自然是更多融合了西方人的口味,而且在营销方法上更具现代商业性,更有连锁经营的特点。
  再说个最近这些年在国外有点火的中国食品,那就是天津的煎饼果子,不仅欧洲有卖,美国、澳洲也有。去年有一则“西雅图遇上煎饼果子”的消息火遍微博,据了解,那是一位美国女孩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教了一年半英语的过程中,吃遍了中国各式“煎饼果子”,回到美国后便如法炮制,在西雅图支起“中国煎饼果子摊”,卖起了被她称为“Bing of Fire”的食品。当时微博被转发上万次,引来大批网友围观。她的国际化煎饼果子其实就略略改了口味,适合美国人习惯,而且还能现场刷信用卡,一下就“高大上”起来。事实上,现在国外流行的这种煎饼果子除了搁火腿、奶酪外,也会搁香蕉、巧克力、蘑菇、果酱、奶油之类,再过许多年,它可能就演变为“Bing of Fire”了。
  当然,在亚洲的不少国家,有更多的食品源自中国,比如我们熟悉的越南米粉、越南春卷、韩国炸酱面、日本拉面、菲律宾炒米粉等等,但因为它们与中国原有的食品比较接近,只是口味、材料与工艺有一些区别,所以大家也不觉得有太多新奇。相比之下,那些貌似“高大上”的西方食品,前身居然是中国的路边小吃,就好像一个街头不起眼的小妹,转身到豪华大饭店做了领班,难免有点让人咂舌。
  (本文作者为央视电影频道导演,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