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5月25日,河南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的一把火,让国人再次认识到了什么叫“多么痛的领悟”。与触目惊心的死亡人数相比,更让此事件染上一抹悲剧色彩的是,遭遇不幸的多是七八十岁、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对于老龄社会已然到来的中国来说,鲁山的这把火,着实点燃了人们对“老无所依”的焦虑。
□王昱
事实上,面对这场养老院火灾,《北京青年报》27日以连发两篇评论的形式突出了对此事的重视,题为《养老院的“民营”字眼刺痛人心》的评论将矛头指向了中国养老社会转型中的制度缺失,文章指出:“鲁山大火更映射出当前养老模式的某种悖论。老龄社会的到来,注定居家养老要经历到社会养老的转型。然而,我国的养老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公立养老机构往往“一床难求”,市场化的民办养老机构,更难言乐观。其起步特征,不仅表现为设备简陋、护理人员多非专业人士;还表现为,外界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力度远远不够。一方面,明知民营养老机构的不完善,另一方面,大量民众又不得不前往,当大火燃起,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与挽回。”
与该文开出“政府加强监管力度”这样的传统药方相比,该报的另一篇评论《鲁山大火是兰考大火的“余火”》则显然更愿意把这场大火看做是中国老龄化和城镇化累加所造成的综合征:“如果说兰考大火烧出了基层儿童福利机构的严重匮乏,那么鲁山大火无疑烧出了基层养老机构的严重阙如和管理混乱。据了解,发生火灾的这家名为康乐园的老年康复中心是一间民办养老院,成立已经有10多年时间。负责人范花枝和兰考的袁厉害一样,都是农村妇女,因为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无法照顾老人,于是她就想起了要办养老院。入住的老人一般都来自县城周边,很多人来时就已经瘫痪,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文章用这种切入当事人心境的笔调,分析了这次骇人听闻的事件背后的“合情合理”,而也许正是这份“合理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更觉事件的毛骨悚然。
无独有偶,《新京报》27日刊发的社论《鲁山火灾“烧”出民办养老院短板》一文,从宏观层面也将这起火灾的“合理”分析得很透彻:“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51%的民办养老机构收入只能持平,40%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在此情境下,有些民办养老院不得不通过减少工作人员、降低专业水平,甚至用泡沫房子等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鲁山火灾,就由之而来。”
于是,中国的大多数事故,最终其实都可以被归结为投入不足问题,然而可悲的是,在大多媒体对此事的评论中,论者通常会选择用煽情掩饰目前对该问题解决手段的匮乏。例如《法制晚报》的总结:“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老人是未来的我们,陌生人老无所依的悲凉也会动摇我们自己的安全感。所以,用制度保障去填补每一个漏洞、每一个缺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老人都能安享晚年,这是每个年轻人、中年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所在。”
的确,对于鲁山大火这样“必然发生的偶然事件”,建立制度保障似乎已经箭在弦上,但对于制度建设来说,大众媒体所能做的,似乎只能止于一次又一次的呼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