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什走了,多少人还在“囚徒困境”中挣扎
2015年05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崔滨
  如果纳什还在世,这样的情形便是他的研究中再典型不过的“囚徒困境”了,而且是其中最糟糕的那一种:双方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了打击对手的选择,最终导致双方日子都不好过。
  深夜车祸,两位八旬老人殒命,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的名字成为本周的热点。在这个效率至上,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里,即便贵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又有《美丽心灵》这样的奥斯卡获奖片加持,纳什一生颠沛想要阐释的“均衡”,依然难以安放。
  本周公布的58同城今年第一财季报表,恰好提供了一个现实版的“纳什均衡”商业案例。
  仅仅一个季度时间,58同城为了和其最大竞争对手赶集网争夺市场份额,烧掉了6190万美元广告费用,是去年同期近4倍。而总额翻了一番达到1.142亿美元的营销费用,直接拖累58同城季度内净亏损5240万美元。
  对于死敌的亏损,赶集网CEO杨浩涌并不开心:“与赶集网超过90%的发展经历都是在打,打得太痛苦,有很多很血腥的竞争故事,想发展新业务的时候都不敢轻易调人。”
  如果纳什还在世,这样的情形便是他的研究中再典型不过的“囚徒困境”了,而且是其中最糟糕的那一种:双方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了打击对手的选择,最终导致双方日子都不好过。
  同样陷入“囚徒困境”的,还有打车软件滴滴和快的,经历了近一年贴身肉搏,总额超过30亿元烧钱补贴大战后,双方都痛苦不堪。于是今年春节前后,58与赶集,滴滴与快的不约而同选择合二为一,从相杀过度瞬间变为相亲相爱。
  这正是博弈论里从“零和博弈”到“纳什均衡”的典型转换:当谁都做不到杀死对方,一家独大时,放弃利己,转而考量对手的利益,从而使双方达到一种相对稳定、各自都能得到利益最大化的状态,是最后的却也是最优的选择。
  这正是“纳什均衡”最大的价值所在。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机制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会导向有效率的集体利益最大化。但约翰·纳什否定了这种观点:他认为个人利益最大化与集体利益最大化并不总是一致的,是有冲突的。只有那些能为对方考虑,进而调整自身行为的个人,才能真正实现1+1>2。
  “纳什均衡”里考虑各方利益诉求从而确定自身行动的观念,对现阶段的中国有其独特价值。眼下,我们正身处前所未有的变革转型时代,无论是资本在商业中的竞争,还是权力在社会空间中的分配,都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和资源,共同参与,协同推动。简单的线性突进、零和博弈的思维,显然无法应对错综复杂的多方利益纠葛,“纳什均衡”理论更值得商业战略和政策制定者们借鉴。
  当然,“纳什均衡”更多是一种纸面评估中的最优策略组合。在变动剧烈的商业、社会环境中,仅仅是短暂、脆弱的存在。就像约翰·纳什自己,都需要经过一生努力、癫狂和挣扎,才建立起“纳什均衡”理论体系一样,在效率当先的社会中,均衡是一个理想状态,但值得我们期许和努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