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的青春说好不散伙
2015年06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六月,阳光明媚,回忆斑驳,校园里弥漫着的离别气息似乎也在煽动着我们内心深处关于大学时光的回忆。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青春,但关于宿舍情的记忆,我想大抵是相同的。有一种青春叫宿舍,你还记得吗?

  开学第一天宿舍的分配,注定了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218宿舍的六个姑娘,将彼此陪伴度过傻傻青春。
  她们都有着各自的专属昵称,恨不能将世界上最土、最搞笑的称呼赠予对方。宿舍长孙卫来自济宁,昵称“二娘”。大姐李欣来自青岛,昵称“美丽”。李梦、魏艳如来自临沂,昵称分别为“梦比”、“阿艳”。崔晶、宋荟来自日照,昵称分别为“大妈”、“荟姐”。
  她们虽来自不同的城市,但渐渐也听得懂彼此的方言。生活习惯不同、脾气性格迥异,“同居”中偶尔会有小摩擦,谁跟谁都拌过嘴、吵过架,但更多的是包容和亲密。
  那些年,宿舍中只有阿艳有男朋友,于是,她的男友便成了大家口中共同的“男友”。那些年,她们特意起得很早,就为了跑到楼下找个地儿晒被子。那些年,她们常去萧何庄附近的东北饭馆和食堂333楼吃饭,最奢侈的聚餐是吃36元/位的自助餐。
  6月1日,是班级拍摄毕业照的日子。218宿舍的六个姑娘在结束班级毕业照后,和所有毕业生一样,逛遍了德院的每一处难忘的角落和标志性建筑留念合照,以此来纪念自己的青春。
  还记得那年寝室里,最八卦、最私密的卧谈吗?还记得每次考试,六个人轮流带饭的“舍规”吗?还记得卫生大检查时,谁负责整理大家凌乱的桌子吗?还记得是谁失恋,谁又安慰谁吗?
  孙卫是宿舍中最早体会到毕业那种伤感和落寞的人。在过去的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打开宿舍的门,孙卫见到的只是床板上堆放着的自己的行李箱,和其他五个姑娘空空的床铺,门内不再是叽叽喳喳肆意吵闹的她们。偶尔在校园里碰到拍毕业照的校友或去到某个大家常去的餐馆,孙卫的心总会莫名地悲伤一下:或许很快,大家真的就要分开了吧。
  四年来,她们总在互相嫌弃,但从来不离不弃。时间,请你长一点,再长一点……
  三天之后,李梦、魏艳如、崔晶她们都要离开了,或工作,或返回老家准备研究生复试。孙卫又成了最后一个“守护者”,她要帮大家把学校的一些琐碎事情处理完:帮崔晶把书卖掉,帮魏艳如邮寄各种表格……六个姑娘就这样毫无顾忌地在学院的草坪上席地而坐,她们筹划着毕业后,每年都要轮流在每个人的城市聚一次。但以后的日子谁又能说的准呢,只能珍惜这最后的聚会。
  孙卫说,她庆幸在最好的年华中度过了这样一段最好的时光,在最好的时光里遇到这样一群美丽透明的她们。19、20岁时她们彼此遇见,在23、24岁左右即将告别大学宿舍,寻觅最合适的安身之处,踏上人生的新征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