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端午,我国传统民俗有龙舟竞渡、吃
2015年06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时近端午,我国传统民俗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在中国美术史上,以屈原为题材的书画创作数量更是不少,如南朝宋史艺所绘《屈原渔夫图》,元代张渥的《屈原》,明代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清代张若霭绘有《屈子行吟图》等作品,而以屈原文学作品《九歌》为题材创作的书画名家也不在少数,如李公麟、赵孟頫、张渥、董其昌、陈洪绶、傅抱石、张大千等,充分反映出历代文人对屈原的敬仰与追慕。
  在众多作品中,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成功地塑造了屈原的典型形象,相传陈洪绶作此图时,年方十九,当时明朝处于危机四伏,国难当头,社会变动异常激烈的时刻。他与学友一起研读了屈原的名著《离骚》,深被爱国诗人屈原的崇高品德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所感动。他在有感于怀的情况下,挥笔作画,创作了《九歌图》木刻插图十一幅,以及以屈原形象为主体的独页版画《屈子行吟图》。虽然这是陈洪缓的早期作品,但充分显示出他的艺术才华。作品构图简括,形象突出,以舒宽寂静的调子引人入胜,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天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有效地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起到了布境以言情的作用。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昂首遥视,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长剑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达到了貌其形似,得其神韵的艺术效果。
  而著名画家傅抱石先后至少创作了七幅《屈原像》,显示他对屈原的敬重。其中,壬午《屈原》一图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傅抱石较早的人物画之一,,从题识“壬午”可以推断出此画作于1942年,依据《楚辞》之《渔父》中对屈原的描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作。画面上屈原散发披头,身着素衣,独立江畔而失魂落魄,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江潭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江水茫茫几接云天,无边无际,十分映衬“屈子泽畔行吟”的意境,极为形象地刻画了屈原投江赴死前的神态。画家在选择绘画题材时,往往选取文学作品中的名篇作为题材,以此抒发性情,生发、升华文字作品的人文意义和时代精神,而屈原身负才华,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的高士形象,为众多艺术家争相讴歌,也成为民俗活动之外的另一种缅怀方式。
  ▲陈洪绶 《屈子行吟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