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菜园子,别让毒药流向餐桌
2015年06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作为原材料的农产品,其安全性对于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法律之所以对农药的使用做出了严格的约定,就是为了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滥用农药不仅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最终也损害了农民自身的利益。
  说到食品安全,作为原料的农产品自然不容忽视,而农药的使用直接影响农产品安全性。近日,青州法院判处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一菜农因在种植蔬菜时使用了高毒农药甲拌磷,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相信看到这则新闻,不少人都会心生感慨:关于农药滥用的传言这么多,甚至到了“自己种菜自己不吃”的地步,终于有人因为使用高毒农药受到法律制裁了。可以说,这起案件的判决,体现了法律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种警示。
  通常而言,作为原材料的农产品,其安全性对于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法律之所以对农药的使用做出了严格的约定,就是为了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只可惜在现实中,相关的监管存在相当大的疏漏,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生产果蔬的农户,想买到高毒农药并不难,甚至有销售者学会了自配农药的“手艺”。相对于农药滥用的乱象而言,真正因此受到法律制裁的,只是极个别的。
  滥用农药成了“公开的秘密”,难免让人怀疑法律的作用,也助长了违法的冲动,这不仅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最终也损害了农民自身的利益。常见的情况是,菜园子管不好,有毒农产品堵不住,难免引发食品安全危机。于是,消费者出于自保,也只能对涉事农产品敬而远之。前段时间就发生了两件比较典型的案例,一则是有市民食用西瓜被查出有机磷中毒,一度使产自海南万宁的“黑美人”大量滞销;另一则是媒体联合北京农学院检测出草莓农残超标,给草莓种植户造成重创。
  要想避免类似的情况,关键的办法就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加强监督执法,让相关的法律发挥作用。一方面,需要加强田间地头的监督执法,完善运输、销售环节的农残检测,减少问题农产品闯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产品和农药的追溯机制,并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严惩,用活生生的案例,倒逼农户和农药生产者、销售者规范操作。
  当然,单纯用“法律后果”来约束农民,尽管有一定作用,但很有可能因此加剧了农民的负担。要知道,很多农户之所以违规使用了高毒农药,就是为了节省成本,那名被判刑的农民趁夜去买甲拌磷,也是如此。这实际上也给职能部门提供了一个思路,那就是“堵”“疏”结合,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通过补贴等形式改变目前的农药价格结构。有了既安全又省钱的农药,谁还会铤而走险呢?这样一来,执法监管的压力也将得到缓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