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不要食品企业你怎么看?
2015年06月1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马绍栋
“你不知道,现在食品企业在政府那里太不受欢迎了,连招商引资都不愿意接受食品项目。”近日,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老板向笔者诉苦。各地政府理由很简单:现在食品企业老出事,不能上。
这位做了多年食品的老板非常不解,食品安全难道已经严峻到如此地步了吗?关键是自己的企业经营非常健康,各项生产资质均非常符合政策要求,而且历次国家级、省级、市级抽查检测都是合格率100%,况且新项目无论对当地的GDP还是就业拉动效应都是很明显的,可这些在政府面前似乎完全被无视,未免有些太草率了吧。
行文至此,首先让人想到的是这些年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导向的几个变化,从最早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唯GDP论英雄开始,只要能带来财政收入的项目,几乎是来者不拒,这也让一些钢铁、化工等重型传统企业项目产能迅速落地;后来慢慢开展注重效益指标,看中土地占用规模以及投入产出比;再到现在形成共识的环保红线,一些能源资源性企业项目开始被限批甚至拒批。
诚然,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当然也关系到一地政府长官的乌纱帽,但因此一条就一禁了之难免给外界落下懒政的质疑。为了食品不出事,直接把企业封杀,看似是在显示政府对抓食品安全方面高压强势的态度,实际上仍然难掩回避问题的本质。
当下的转型期,我们用十几年的时间快速走过了国外几十年的路子,食品业的迅猛发展除了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自然伴随着各种安全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单靠一家两家企业就能做好的,政府的严管、市场信用环境的改善、消费端的提振、国民素质的提升,在这些条件不具备或不能形成合力时,食品安全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作为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从管理创新的角度去直面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畏难避责。
“对于食品项目,在招商引资时完全可以建立对应的奖惩机制,首先要有严格的审批限制条件,保证进驻的项目企业具备食品生产的安全底线,然后就是各种具体、细化的配套监管措施,只要发现问题就跟国外一样,终身禁入,完全把你踢出去。而做得好的企业,连续多年没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则予以对应的奖励。”上述老板建议,如果直接禁批,必然会导致部分食企转而投向监管审核不严的区域,反而大大增加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因为毕竟食品的巨大需求摆在那里,你越封杀打压,其反弹得越猛,而给一些不良食企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提供了空间。
当然,在地方政府看来,这种管理逻辑的风险是极大的,在食品安全处处高压之下,谁也不敢也不愿承担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责任,出了事就严惩显然不如直接封杀来得干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