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话人生 
2015年06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老三届生       
  
  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对于绝大多数现在的年轻人来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是,你相信吗?高考对于我和我们那一代人来说,曾是令人十分奢望的一件事。 
  我是1967年秋应该在商河一中毕业和参加高考的,然而,此前一年的5月,突然,一道命令,国家开始要求正在读高中的所有学生参加全国学生大串联。紧接着,7月份,高考制度被取消。于是,当时的我们,被视为“毛主席的客人”,免费食宿和乘车到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汇入到全国学生的大串联中。这场串联,一直延续到1968年初,使1966、1967、1968这三年应该毕业的三届学生,于1968年的农历三、四月份一块被毕业,接着又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我、我们那一代人最初的大学梦就这样破灭了。 
  1970年后,有些高校开始招收被推荐的“根红苗正”的工农兵学员,但我的家庭出身不“红”,缺少这样的机遇;所幸,当时我的成绩还好,被一邻村请去当了民办教师。 
  时光一晃又过了三年,197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增加了“文化考试”的内容。 
  终于可以凭借知识考大学了! 
  我在当时的龙桑寺刘集考区参加了高考,并取得了全考区第二名的好成绩。 
  然而这一年,出了一个“白卷英雄”张铁生,他在试卷上写信诉说自己作为生产队长,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像别人那样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并对“别人”的做法表示了不满。不承想,随着这件事情被宣扬开来,那一年的高考录取出现了一个很怪的现象:学生考分越高越是没有学校敢要,被录取者多是成绩平平甚或中下者,我和无数知识青年的大学梦在瞬间又被击得粉碎。 
  我的最后一次高考是在1977年。这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并且报考条件放得非常宽,全国共有1160万人参加了考试。 
  当年,我32岁,已经结婚并有了孩子。当时,我没有复习大纲,没有辅导材料,白天还要给学生上课,所以,只能在晚上点着煤油灯复习——其实,也谈不上复习,因为从听到消息到进入考场只有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根本复习不过来,只能凭以前的知识底子。 
  这次高考,全国共有40.1万人考上大学,平均录取比例为29:1。我所在的龙桑寺刘集考区一共上线五人,我在其内,且分数第一;不过,由于身体患有血压高的缘故,最终我还是没有被大学录取,由此也促成我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了一辈子教书育人的工作,并于2005年光荣退休。 
  当年的高考试卷,如果让今天的考生来做,恐怕个个都能上线,太简单了。然而,即便是这样的考卷,当时,也出过一些笑话。如:有考生填“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考生填“醋”是山西的简称;还有一位考生,面对天书般的英语试卷,用抓阄的方法,居然蒙了30多分,从而进了一所外语学院。 
  往事如烟,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越来越远的高考往事,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传奇回忆。现在对高考视若猛虎的学子,可能无法想象我们当年盼望这场考试的那种热忱。但无论如何,一定要认真对待人生路上最值得玩味的这场考试,无论成功与否,都要倍加珍惜如今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己宝贵的青春时光,多学知识,多练技能,多修品行,那么,你们今后的路,一定会走得更加坚定和踏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