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点名”要趁早
2015年06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审计也不只是“秋后算账”,在发现一些问题的苗头时,及时地打上预防针,避免问题的恶化,效果其实更好。
  28日上午,审计署报告对5名违法违纪者进行了公开点名。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次突破,唯有点名批评,才能让当事人警醒,让后来者止步,防止“屡审屡犯”。同时,也要看到这次被点名的都是此前已经被公开查处的。审计报告与其事后“补刀”,不如在发现问题苗头时就及时点名,以当头棒喝的方式防止问题的蔓延。
  审计对监督权力运行有着重要作用,每次“审计风暴”来袭,都会让一些部门和官员如坐针毡。尤其是十八大以后反腐力度加大,审计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效。这次的审计报告指出,经审计移送的涉及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公职人员就有2200多名。审计成为违法违纪人员的“难关”,固然得益于成功的反腐策略,比如在前几轮对国有企业的巡视中,“审计先行、巡视跟进”的方法就像一套组合拳,打中了违法违纪者的痛处。除此之外,还应该看到审计方式的改进让审计监督成了真正的“紧箍咒”。自去年以来,审计报告就有了明显变化,卫计委、国资委、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和下属单位在“三公”经费方面的违规情况被公开通报。这种点名把问题摆在了桌面上,也让出现问题的部门失去了敷衍和回旋的余地。即便是公众眼中的一些强势部门,其负责人面对审计报告也都做积极“认账”,表示要反思问题,坚决整改。
  但是在公众看来,点名只点到部门的话,还隔着一层皮。因为所有部门的问题都有具体当事人,只点部门不点当事人的名,反而会让当事人觉得天塌下来还有部门扛着,自身压力并不大。一些部门之所以“屡审屡犯”,也与此有很大关系。只有直指问题当事人,审计才能更加精准,一针见血。这也是公众对审计监督的新期待。事实上,审计也不只是“秋后算账”,在发现一些问题的苗头时,及时地打上预防针,避免问题的恶化,效果其实更好。这次被点名的5名违法违纪人员都已经给国有资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如果更早之前就被发现并及时点名,也许还不会滑落到这一步。
  现在,审计报告对已经被查处的人员进行点名,其意义不在于挽回损失,而是由此实现一个形式上的突破,那就是问题不仅要落实到部门,还要落实到个人。只要点名到人成为惯例,审计报告必然会有更多实质性的突破,从而成为更加犀利的反腐利剑。
“时速195”,显然危害公共安全
  □魏文彪

  据南京宝马肇事案女死者家属称,警方已向他们公布了石杨路肇事宝马车在肇事时的车速为195.2km/h。家属表示,不准备协商解决,走法律程序解决此事。(6月29日南京电视台)
  据此前南京警方介绍,事发后,肇事宝马车司机王季进被以涉嫌交通肇事罪刑拘。而在笔者看来,在城市道路上时速近200公里,比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还快,表明当事人明知其行为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却放任这种后果的发生,其行为无疑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非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罪名不同,其所对应的量刑标准也不同,后者的量刑标准明显高于前者,对犯罪嫌疑人的惩处力度更大。
  近些年来,我国各地重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多数属于交通肇事案件,其中就包含一些犯罪嫌疑人故意高速行车、飙车,引发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他人生命损伤严重后果的案件。重大交通事故频发的现实,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过去对相关案件的司法执法实践,已经难以满足社会治理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在法律范围内做出调整。
  对于包括南京肇事宝马车司机在内的一些漠视他人生命的犯罪嫌疑人,唯有对其依法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治罪,大力提高此类犯罪行为的成本,提高法律的威慑力,才会有利于减少此类犯罪行为发生,在更大程度上保障公民生命健康安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