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友蜗居在书房
2015年07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灵囡(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一杯清茶伴我入暑。手旁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本像茶一样可浓可淡的经典著作,一切都可以按照你的性情来读。就像以往每一个漫长且完整的假期一样,这样的夏日里,我与书为友,蜗居在书房。
  既为师又为生,老师和学生两种角色兼存,决定了我的读书必须在专业和兴趣之间频频切换。身为人师,我与学生分享自我的阅读经验。作为学生,我向老师汇报成长心得。师与生不同的角色定义也决定了我的假日读书,必然有那么一点“程式化”。但显然,不管是读什么,都是一种成长和敦促。
  于是,首先摆在我案头的就是像叔本华一样的大师经典,这些猛然一看很是拗口的学术著作,是我将交付导师的作业。作为一名“80后”青年教师,以往的求学、阅读经历,与身边的同龄人实际并无不同,要么凭借日常的兴趣,要么信仰实用至上的“主义”,总以为日子可以假借聪明而水生风气。至于厚重而逻辑沉重的经典理论著作,常常敬而远之。
  站在讲台的第7年,当我再一次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回归课堂,才恍惚于自己的浅薄阅读。正如梁朝伟在《无间道》里所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当威严的博导魏建先生向我们列出一年的必读书目,我知道,那些年我错过的理论经典,一本本都要补回来。前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即属于56份作业之一。所幸刚刚细读了黑格尔的四卷本《美学》,转入叔本华的语境还算能够得心应手。此前在“中国哲学经典著作”中四个月的浸淫,也算有了微薄的沉淀,让我这个假日里的阅读时光不至于太过苦涩和艰难。
  如果说,航空器和高速铁路广为普及的时代,已经瓦解了“行万里路”的理想境界,那么,快节奏的生活,是不是已经同样销匿了“读万卷书”的平淡生活?所以,我很庆幸,还有这么一个作为学生的机会,头顶金箍一般试着揣摩字里行间的大师思想,丰富自我的阅读人生。
  说起来,“生”与“师”的责任,并无二致。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充盈自己的知识图库,已经是我这样一位8年教龄的青年教师的习惯做法。尤其是艺术专业的学生,个个鬼马精灵而神通广大,若是没有“魔高一丈”的知识视野,我真有点担心无法hold住这些“孙悟空”们。因此,与电影、电视、传播相关的研究书籍作为我日常读书的必选项,自然也是我的假日必备之需。以电影学为例,我今夏瞄准的是大卫·林奇和史蒂文·索德伯格,电影作品、传记、访谈录、口述和研究型著作一一在列,诸如《大卫·林奇》、《我心狂野:大卫·林奇访谈录》和《钓大鱼——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等等。当然,作为一名大众文化的观察者和批评者,每当夜晚降临的时候,坐在客厅里,“带着批评的眼光”目不转睛于各大卫视方兴未艾的真人秀节目,也就天经地义。
  其实,无论生与师,莫不是一种外在的塑造。为人母,则是人生的终极满足。因此,对我而言,能够有充足的时间,为即将年满4岁的女儿准备每晚的睡前伴读,自是愉悦而充盈的。尤其是当这个喜欢在客厅打滚的小女孩开始慢慢走进阅读世界的时候,我需要和她建立起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己的阅读是情绪化的,我是那么希望,与孩子的阅读能够一直幸福而甜蜜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