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农民工老了,无人“接班”
2015年07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邓海建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农民工“高龄化趋势确实是有所加快”,其原因与经济发展过程以及人口结构代际转换有关,“对这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据山东省一家楼盘开发公司的建筑工地负责人介绍,目前工地上大概有一两千人,35到40岁的工人只占5%左右,40到55岁之间占比达到80%以上,55到60岁也有10%左右的比例。(7月16日财新网)
  在部分工地上,“最小农民工55岁”的现实,恐怕不过是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一个缩影。“互联网+”也好,“工业4.0”也罢,一切产业革命与工业进步,都离不开作为核心要素的“人”。在多种要素集聚中,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依然是国民经济中不容忽视的战略性议题。农民工关心养老,那么整个社会也要关心一下,谁来为现在的农民工接班。
  一方面,数据显示,2010年,农民工平均年龄是35.5岁,2014年平均年龄是38.3岁,平均每年提升0.6个百分点,50岁以上的农民工数量和比重都在加快提升。另一方面,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本地农民工的增速高于外出农民工1.5个百分点。2015年的最新数据也显示了上述趋势,今年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仅增长了0.1%。简言之,老一辈农民工渐渐老去,而新一代农民工未必愿意去接班。
  新老之间的断裂,固然与人口出生率、新生代民工职业取向有关,也与下面三个层面多有关联:一则,尽管新型城镇化依然在路上,但新生代民工进化成新市民的路障依然不少。户籍制度、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的不完善,都会消弭年轻人对城市的归属感。二则,劳动创造历史与财富,那么,劳动就当兑现体面与荣光,就是要“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遗憾的是,市场机制建立健全这么多年,相较于资本等要素的回报率来看,劳动力价值常年被低估。三则,不少城市把“重脑力、轻体力”的偏好写在脸上,于是政策难免会有所偏向,新生代民工不愿意去父辈挥洒汗水的地方接棒,有什么奇怪的呢?
  优秀人才是资源,普通劳动者亦是资源。城市离不开科学家,也少不了保洁工。这些固然是老话老理,但要成为权力作为的理念,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要等到所有老去的农民工都倒下了、消失了,才想到如何让新生代民工上岗接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