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为何怕民企老板的印章
2015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绍栋
  说起国企与民企的区别,近期一段采访经历让人印象深刻。
  “现在我们部门的活太难干了,关键这种难干并不是来自市场缺少订单,而是公司自己给自己设置了太多障碍。”说这句话的是某央企新能源板块在山东的业务负责人。
  乍看上去,“央企、新能源、山东大区”这些名头绝对高大上,可这位老总为什么叫苦呢?这涉及到公司最近跟民营企业竞争时面临的问题。
  “这段时间山东有几个地方的新能源项目招标,无一例外都是和我们做同一行的民企中标。”这位负责人说,若论实力,他们公司和这些中标的民营企业不分伯仲,甚至央企名头一定程度上还是加分项,但输就输在国企和民企不同的体制上。
  “比如上面说的各个项目我们早就开始考察了,拿下来完全没有问题,可国企的问题是,屁大点事也要层层申请,何况这些动辄投资上亿的项目。”该老总抱怨说,作为央企分公司,他们的自主权非常有限,涉及对外投标、合作等都要层层报批,其间要准备各类手续,跑前跑后跑上跑下,等到批下来,黄花菜也凉了。“民企就不一样了啊,老板拿着印章,想怎么盖就怎么盖,我们这需要一周才能走完流程的审批,人家几分钟就搞定,你说拿什么竞争?”
  除了这些,严峻的反腐形势更让央企束手束脚。“现在资金一进一出都要讲究有据可寻。明明很简单就可以完成的事,偏偏要准备各种手续、凭证,无形中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程序,大大拖累了效率。”在这位老总看来,现行体制下,国企领导谁也不想给自己添麻烦,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宁愿牺牲市场效率也要一板一眼地“照章办事”。
  其实,有关国企民企在体制方面的优劣比较在实际操作中随处可见。笔者近期采访一家民营高校,谈到与公办院校竞争时,该校老师言谈中透出十足自信。“譬如采购实习设备,对公办高校来说,首先这个设备是否符合市场要求不重要,关键看是否符合学院领导的政绩需要,然后就是打报告申请资金,其间层层插手,周期漫长,最后结果还不好说。而民营院校所有的设备采购都以市场为导向。至于钱的问题,都是一把手一支笔说了算,只要认定市场需要,马上大笔一挥就办了。”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拼政策、拼资金实力,民企恐怕都难与国企对抗,但若论体制机制的灵活,恐怕民企会在市场中跑得更快。民企老板手里的一个印章,足以打败任何高大上的身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