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盈利不在车费
2015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孟敏
  儿童节这天,我成了顺风车的第一批用户。严重妊娠反应彻底打消了开车上班的念头;坐公交,第一次出行就被急刹车摔在了公交车上;打的吧,每天来回70多元,每月费用近2000元。就在这时,神一样的顺风车出现了。
  对顺风车,一位女同事有过诗意的描述,“以后每一个早晚,都可以有淡淡的浪漫”,这让不少车主心生美好。一个车主回应说,这单顺风车赚多少是次要的,能遇到什么样的乘客,她的衣着打扮怎样?会不会是一个浪漫有趣的人?这些反而是他最在意的。
  就我这个浪漫细胞日渐减少的乘客来说,可能不会想太多,车费只有出租车的两三成,还能到小区门口接送,坐上去很舒适,不用担心被摔在地上,这似乎更接地气。
  互联网用重组社会资源的方式,悄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人人都从共享中获益。车主把空置的副驾驶座利用起来,几乎没有额外付出,就能成为一个有收益的共享者;对于搭车人来说,只花少量费用就能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当“闲置产能”和出行刚需整合起来后,顺风车想不大行其道也难。
  目前的交通,50%的资源运送了不到5%的出行者。人口与资源的双重压力,急需利用共享经济对社会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对于顺风车的定位,除了出行共享,节约路面资源外,滴滴总裁柳青再三强调它的社交属性。
  现有滴滴顺风车版本中,乘客是可以给车主留言的,这为未来社交化提供了基础。另外,车主可以看到近期附近乘客订单和留言。现在默认“有点累不想聊天”、“前后20分钟都行”、“孕妇,请照顾”等9条常用语,很实用。同时标签评价方式也初步连接了乘客和司机。
  其实,拼车原型来自于美国Lyft,通过导入Facebook的账号资料,提倡并鼓励与陌生人交朋友。从Lyft开始,几乎所有拼车项目都在拼社交,在中国也不例外。
  之前嘀嗒拼车和天天用车都推出了类似朋友圈的广场功能,目前活跃度还不高。但顺风车出行对企业而言,是一个马太效应很强的领域,越快拿到投资的企业就能越快占领市场,比如滴滴顺风车。对社会而言,顺风车可以有效减少10%-25%出行车辆,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很有益处。
  在海量用户支撑下,顺风车的盈利不需要局限在有限的车费上,社交属性上可挖掘的潜力更大。正如一位互联网观察家所言,现在主流社交软件还没有哪一款能促进如此多的线下见面率,商机会随流量和用户自然而然诞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