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不喊渴,全靠“小心机”
山体绿地建设有很多储水“道道”
2015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目前济南市园林部门对山体绿地的海绵探索初见规模。23日,记者跟随济南市园林局的工作人员一起探访了英雄山、千佛山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小心机”。
  本报见习记者 唐园园         
因地制宜,小水沟变渗塘
  进入千佛山西路,沿路向上,在山体中会见到多个由鹅卵石、石头砌成的水池,周围种植着大片花叶芦竹和绿树,乍一看是一处休闲宜人的景观水系,但事实上,这个水池有个名字叫“渗塘”。
  “在对山体进行改造时,发现这里有一片石头,我们在想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考虑到此处地势较低洼,就势挖出了80平方米的水域,在上面铺上石头,既建成渗透型雨水收集水系,又是一处景观水系。”千佛山景区基建科工程师杨振华说。
  近日济南雨水丰沛,在现场记者看到渗塘中还积存了不少前一日的雨水。“如果雨量较小,山体可以涵养吸收,但是若雨量较大,就可利用自然高差将雨水引流至此,在增加拦蓄能力的同时,还可满足附近山林养护及防火需求。”杨振华说。
  在英雄山风景区内,记者看到类似的渗透设施。“根据雨水汇集的经验,在山凹处铺上鹅卵石,既发挥绿地植被和土壤的截污和净化功能,也满足了局部山林浇灌。”英雄山风景区基建科科长高博介绍。
层层拦蓄,雨水流下时被截流
  在英雄山风景区中,记者看到一处斜坡被分割成多个水平面,有点像斜坡上的“大台阶”,而这就是多砌垒水平阶。
  “这个山体的坡度很大,如果没有任何阻挡,雨水就会径直流下,形成地表径流,但是修建了水平阶后,自上端到下端层层拦蓄雨水,这就是利用自然地貌修建挡土墙,减缓雨水流速,增加对雨水的收集并加以循环利用。”高博称。
  除了水平阶,还有鱼鳞坑、挡墙等方式,都是起到相同的作用,增加了山体雨水的滞留面和渗透量。除了在地势上做到对雨水的拦截,山体中的绿植种植面积、种植品种也影响着山体对雨水的滞、渗作用。景区内的道路及场地周边增植了灌木丁香及地被植物,在林下则种植了耐阴的金银木,形成复式种植形式,减少裸露土地,增加雨水积蓄能力。
山体铺装有讲究,能用砂子不用砖
  在增强雨水渗透、水源涵养功能等方面,山体采用什么铺装起着重要作用。“能绿化的地方不硬化,能生态铺装的地方不硬铺装”是山体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的宗旨。
  千佛山和英雄山风景区在山体道路修建及铺装广场时,对于材料的选择十分有讲究。在一处山体空地处,记者看到地面并没有铺装水泥或者石头,暴露在外的是土地,但这地面又很有说法,“土地上面铺的是糠粮砂,这种砂子下雨的时候不会粘脚,而且能够保持地面的透水性,促进雨水下渗。”高博说。
  高博指了指另一面的斜坡,“这里就不能铺糠粮砂,因为坡度大,雨水会直接将其冲走。”除了糠粮砂,山体还大量采用透水砖、嵌草铺等生态透水材料铺装,加强对雨水的源头削减和渗透,促进雨水的下渗、蓄积、回用,既能使道路风格多样,又与山体环境相协调,体现生态自然。

小小导水槽 作用却不小
  在千佛山西区的上山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处水泥区域,在水泥区域上有一条条水槽,这究竟有啥用呢?杨振华将一水管拖到水泥区域上方,水管里的水沿地面向下流时,当遇到该水槽时,水进入水槽,然后沿其流向道路两侧的渗塘,原来这就是导水槽。
  “这个导水槽有27杠,基本上能够将雨水导入到旁边的渗塘中,减少雨水的浪费。”记者看到,直径三四厘米的水管流出的水,只流到前三杠就被导入到路旁的水池中,其余大部分还是干燥的。

山体也做“微整形” 蓄水池藏身亭子下
  除了依山就势、利用雨水,因地制宜地对景观进行“微整形”,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有效措施。在山体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对现有场地的整理,增加地形的起伏,减小了雨水地表径流的速度,起到了阻滞径流的作用;同时做微地形整理,降低地块坡度,形成下沉式绿地,充分利用田垄拦截雨水,增加渗透量。
  另外,景区会选取合适地点修建地下蓄水池,对山体、道路雨水径流进行收集利用。千佛山景区还将一容量为700立方米的蓄水池设计在亭子下面,而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就体现在这样的“机关”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