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俚语、身边事儿唱进戏里了
济南市豫剧团坚持演农民的戏、为农民演戏,每年进村送戏300余台
2015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南市豫剧团下乡演出。
   文/片 本报记者 张帅 通讯员 刘学谦     
  日前,大型报道剧山东梆子《好人刘成德》在济南市群星剧场上演,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雷锋战友刘成德五十年如一日弘扬真善美的善行善举呈现给观众。
  该剧取得的反响离不开济南市豫剧团的精心排演。济南市豫剧团的前身是长清县豫剧团,剧团成立以来,坚持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群众,通过创新和奉献的精神让戏路越唱越宽,演出足迹遍及全市各地,演出的剧目曾荣获全国豫剧最高奖“香玉杯”艺术奖。

  自购大型流动舞台
送戏下乡

  济南市豫剧团以农村为发展基础,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在节目选材上从百姓身边人、身边事入戏,在节目语言上选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乡音俚语,在表演形式上根据观众需求、农民口味包装作品。每次演出都安排工作人员在台下观察,根据观众反映修改剧本,在最大程度上吸引观众,真正做到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群众。
  为解决农村观众看戏搭台难问题,剧团早在1996年就自己动手制作了全省首家流动舞台,2010年又购置大型流动舞台车和发电机等设备,做到送戏下乡不给农民增加负担。每到一地,装车卸车、装台卸台全团上下一起动手,既演“皇上”、“娘娘”,又当装卸工、安装工。
紧扣社会热点
每年增排新剧目

  没有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为此济南市豫剧团不断适应农民群众需求,大胆尝试,开拓出一条新的运营模式。剧团坚持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把舞台搭在农民家门口,得到农民的欢迎,被称为“老百姓的庄户剧团”。同时,剧团积极联系企业,为企业举办专场演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演出市场进一步扩大。
  剧目不断创新是济南市豫剧团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源泉。剧团紧扣社会发展热点和时代进步要求,每年都增排新剧目,先后创作、改编、移植了《朝阳沟》、《包青天》、《程婴救孤》、《清风亭》、《虢都遗恨》、《郭巨传奇》等不同题材的剧目50余台,从批判封建陋习到弘扬时代旋律,从关注个体命运到反映时代风采,写百姓生活百态,演百姓喜怒哀乐,深受农民的喜爱。
因大雪无法搭台
挨家挨户送戏入门

  在多年的发展中,济南市豫剧团坚持以戏育人,凝聚起了“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剧团精神。剧团每年为农民群众送戏300多台,四十年来累计演出1.2万余场次,为2400万人次送去了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
  每到一个地方演出,演职人员为了抢时间经常是连夜搭台。有时住宿紧张,演职人员就住在大篷车底下,夏天蚊子咬,冬天结冰霜。演出期间,夏天演员戏装内的衬衣能拧出水,冬天吹奏乐器上能结冰凌,但演职人员从未喊过苦喊过累,而是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用自己的表演丰富着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去历城区斗母泉村演出的过程中,剧团刚进村就下起了大雪,一连五天没法演出。为了不让村民失望,演员们分成几组,挨家挨户送戏进门,虽是清唱,却依然赢得村民的掌声。正是这种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济南市豫剧团在扎根基层的道路上越唱越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