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权象征到实用工具
青铜时代落幕,诸子百家兴起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礼器和祭器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很重要的王权象征,即使到了清朝,也没有忘记它的辉煌过去,《齐鲁瑰宝展》展出的牺尊和商周十供再次揭示了这个现象。青铜材料制成的书刻工具问世,则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牺尊:齐国的祭祀酒壶
《齐鲁瑰宝展》中,动物造型的文物并非少数,可是最能体现齐国灿烂文化的就当说这件“国宝牺尊”了。
牺尊模仿了牛的样子。这头牛筋骨坚实,肌肉健硕,看起来身材不错,而且神态聪慧。头顶及双耳间镶嵌有绿松石,眼球装饰着墨精石。全身镶嵌银丝,组成菱形图案,纹理间用绿松石和孔雀石装饰。盖子像是一只扁嘴的长颈鸟,鸟的脖子反折,形成半环形盖纽,鸟的羽毛被孔雀石铺填。整个文物玲珑剔透,珍贵秀丽,是国宝级文物。
我们知道,商周前期的青铜器多为显示权力、地位的礼器和祭祀祖先、神灵的祭器。礼器中“鼎”最为尊贵,而祭器中“尊”最为常见,大多是方形和鸟兽形。其中鸟兽尊种类繁多,牛、马、羊也经常出现,这类尊通称“牺尊”。青铜器铭文中多把“尊彝”作为青铜器的通称,足以说明作为青铜时代主要祭器的尊,其地位仅仅次于鼎。
那为什么要将尊做成牛的样子呢?作为人类驯化最早的动物之一,牛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甲骨文的载体就有一部分是牛甲骨,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见证。作为人类的肉食来源,牛也是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供品之一,“牺牲”一词便由此而来。以牛的形态制尊充当祭器,体现了中华民族敬天祭祖的精神。
商周十供:打包送给孔府家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乾隆皇帝第六次到曲阜,举行盛大的祭孔典礼。弘历这次驾临曲阜非同往常,不但亲身前往,而且奉其母老皇太后一同前来,当年正值皇太后八旬寿年,因此圣典尤隆。
弘历这次驾临曲阜,赐予孔府十件商周时期铸造的青铜礼器,被称作“商周十供”,平时珍藏在孔府内。十供包括:木工鼎、父乙卣、亚弓觚、方鼎、饕餮飌、牺尊、伯彝、宝簋、蟠夔敦、夔凤豆。
乾隆皇帝祭孔时,看到孔庙中所陈列的祭祀礼器多为汉代所造,不足以显示孔子的“帝师”身份,特令颁赐内府所藏商周铜器十件,供列庙庭。
这批青铜制成的“商周十供”,形制素朴,纹饰精美,古色古香。有的布满了凝重的绿锈;有的间以暗色的红斑;有的铸有铭文。器物皆配以精雕的木座,有的还补以细镂的顶盖,盖上嵌以玲珑的玉钮。孔府以御赐“十供”为无上光荣,多年来敬谨收藏,密不示人。取放时格外小心,即便是有催促,取放人也必须保持镇静。
“商周十供”,不仅具有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经历了故宫的收藏、皇帝的钦赐、孔庙的供奉,还见证了一段段颠沛流离的岁月,使其承载了更多的历史人文信息。
青铜书刻工具: 最早的文具套装
《齐鲁瑰宝展》中,青铜器占了很大比例,其中大部分属于礼器或祭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幸运的是,古人留给了我们一套用青铜材料制作的完整的文具套装。
古人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要说金石,就是竹子,想要在上边雕刻涂改也不容易,于是我们看到了这27件为一套的青铜书刻工具。
1978年滕州市薛国故城出土的这套春秋时期的雕刻工具,包括刀、削、针、凿、锯等共27件,其中刀、针、钻8件,锯2件,削7件,锛、斧3件,凿4件,磨石3件,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套保存完整的雕刻工具。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它的出现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使诸子百家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这套“文具”的“老家”薛国故城位于滕州市南部的官桥镇,距市区约17公里,从考古调查情况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拥有六万余家的大都会了。薛国故城是鲁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薛国,虽然不如齐鲁有名,但也是这方土地的顽强“土著”了。夏禹在位时,奚仲担任车正(相当于后世的交通部长)。后来因为发明车这种运输工具,而封地于薛。自夏代立国,历经商、西周、春秋,至战国间被齐所灭,成为孟尝君的领地,前后历时大约1700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