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本套读”上完能拿两证?
其实就是自考,可别被忽悠了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7月27日讯(记者 李楠楠) 目前高考正处于二本录取阶段,马上就要填报二本征集志愿了,此时不少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和家长更为焦急。而不少民办高校此时推出的所谓“试点本科”“专本连读”“专本套读”的政策,着实让家长和考生眼前一亮,本报高考QQ交流群(100699719)中很多考生和家长纷纷咨询所谓的“专本套读”到底靠不靠谱。 
  “25日我参加一场高考咨询会,一些专科高职的学校老师说我这个分数可以上他们学校的‘专本套读’,专科进去,本科出来。”本报高考QQ交流群(100699719)一位网名为“海波”的考生说,他高考考了380分,那些招办老师说,专本套读就是专科考进他们学校,注册专科学籍,大三专科毕业之后再在学校上一年的本科,一共也是四年。专科毕业后直接升本,不用考试,本身从大一就开始穿插本科课程。专科毕业证由该校颁发,而本科毕业证则由主考院校颁发。这样“专本套读”毕业后能拿到一个专科毕业证和一个考试院校的本科毕业证。
  本科毕业证对于像“海波”这样高考分数跟二本线差很多分的考生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很多考生都会接到一些高校,多半是民办高校老师的电话,他们都会极力推荐“试点本科”“专本连读”“专本套读”等带有本科字眼的“招牌模式”。尽管这些模式名字不同,但内容却几乎是完全雷同的,基本就是专科成绩将来可以本科毕业。
  对此,一位民办高校老师透露,所谓的“专本连读”“专本套读”“试点本科”意思都一样,只是名称不一样。“说到底是个自考。”这位老师说,民办高校在招生时为了吸引考生,都说自己学校有本科,考400分左右甚至更低都可以上本科。“按照专科生招生过来的,毕业时能拿到两个证,一个专科毕业证,一个本科毕业证,但是学生真正上本科的通过率非常低,10%都不到。”该老师说,一个是学生主观原因,学习功底差;另外一个原因是自考比较难,有的都考七八年才能拿到自考本科。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招生办主任张云生说,每年高考结束后,很多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会被一些高校的“试点本科”“专本双修”“专本套读”忽悠,这些学校在招生宣传中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的区别,声称与著名高校合作办学,上学期间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成绩合格者毕业后颁发合作高校的毕业证书,学校往往在宣传中并不注明学历性质。 
  “实际上,所谓的与其合作办学的著名高校,其实就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主考院校,其所说的统一组织的考试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张云生说,“之前是‘试点本科’现在是‘专本套读’不过是噱头而已。”
真正的专本连读只有“3+2”
  民办高校为招生玩噱头,那么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专本连读”呢?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三年大专读完后参加全省专升本考试,但比例严格控制在5%,考取难度很大。另外就是报考“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 
  据介绍,“3+2”专科加本科招生和培养模式,考生填报试点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如被录取,上3年专科,第3年通过测试,就能直接升本,再学2年,直接拿本科学历。5年学习期间,由试点高职高专院校和衔接本科高校联合制定“3+2”分段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教学方案、主干课程标准及课程体系,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去年“3+2”计划报考相当火爆,录取分数甚至高过二本线,而今年招生计划比去年翻了一番。今年“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高职高专院校46所,共计75个专业点(含2015年新增的42个专业点),衔接本科高校26所,培养规模4980人。 
  “很多家长对一些专科高职类院校并不了解,尤其对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高职高专院校的‘3+2’专业完全搞不懂,有的不到400分也咨询‘3+2’专业。”烟台职业学院的招办老师说,对夏季高考考生来说,“3+2”专业按文理类专科(高职)批填报志愿,报名资格线为400分,考生投档成绩达到山东省本科二批控制线下50分之内,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根据高考录取原则择优录取,并办理专科录取手续。
本报记者 李楠楠
 延伸报道 
“试点本科” 都叫停五年了
  “只要交一万元,分不够也能上名牌高校的本科”,“高考只要达到400分,就可以上试点本科,所有的待遇都和统招学生一样,4年毕业后拿本科毕业证”……高考成绩一公布,一些招生中介或者试点本科院校就开始忽悠,轻者混淆试点本科自考和统招的界限,重则骗考生家长花钱买自考计划。  
  殊不知,早在2010年山东省就出台《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试点方案》,叫停“试点本科”。虽然有不少高校开始换成了“专本套读”,但依然是换汤不换药。 
  无论是“专本连读”“专本套读”,还是“双学历本科”,虽然都有“本科”字样,家长和考生看重的也是“本科”,但它们实际上却与本科有着本质的区别。  
本报记者 李楠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