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技术派民营渔网具小厂的梦想之路——
请给好运通一个亿它要下南极捞磷虾
2015年07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好运通董事长张孝先(左二)和公司员工在一起。每年有一半时间,张孝先他们都是在船上度过。
     一个成立于1995年的网具厂能把做防弹衣的材料用在做渔网上;将来,它还有可能下南极捕捞磷虾。威海这家做渔具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从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地到拓展出远洋捕捞的巨大市场空间,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本报记者 刘相华
  注册资本1508万元,年生产能力1000吨。这是坐落在荣成石岛的这家专业从事渔网具生产的企业——威海好运通网具科技有限公司的体量。
  2013年,好运通做出战略调整:加强远洋渔业大型网具开发科技投入力度,将纯国产化的大型拖网撒往毛利坦尼亚沿岸、阿根廷与智利外海、南极冰海。
  放弃国内市场,不是不想做国内市场,而是国内市场竞争太激烈。好运通董事长张孝先说,“像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根本就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不是一个等量级别的。”
  “我们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转型是被逼的。”张孝先说。近10年来,国内近海捕捞都是以小鱼虾为主的饲料鱼,渔业资源极度透支。鱼都捞不着,渔具自然也卖不出去了,“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根本赚不到钱。”张孝先说。
  渔具市场进入的门槛很低,对于国际渔具巨头来说,威海意味着一个有着雄厚基础的生产基地。换句话说,在威海这个庞大的渔具生产车间,他们能够找到最物美价廉的OEM产品。但在市场逼迫下,威海渔具企业也在寻找突破。像海斯特以连锁经营模式进军钓具零售市场,开辟全国营销网络。张孝先走的是“技术派”路子。放弃国内市场,进军远洋渔业渔网具市场,没有技术是玩不转的。
  “你看,这根看似普通的纤维绳,能够承受的最大重量是同样粗细钢丝绳的8倍。如果用一把不锈钢剪刀剪它,连续剪1分钟后刀口就会钝化。”好运通研发总监张亮口中的这种神奇渔网,其材料学名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这种纤维可制作防弹衣、头盔。全世界能生产这种新材料的,只有荷兰DSM公司、美国Honeywell公司和中国的公司,全球年产量约为9000吨,50%应用于军需装备,25%用于劳动防护品,绳缆占20%,渔网占5%。
  即便这种神奇材料只有5%用在渔网制造上,它所产生的市场价值也是巨大的。以好运通为例,它从荷兰DSM公司引进这种技术用做生产高端渔网的材料,这种纤维的强度比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提高5倍,单位重量成本增加5倍,性能指标接近荷兰水平,而造价只有荷兰的50%。它使好运通一下进入高端远洋渔业渔网具市场。
  仅有神奇材料是不够,好运通还掌握了一项独门秘笈——单船变水层疏目拖网技术。这种技术原本是国外垄断的,张孝先组织厂里技术力量进行破解,将其国产化。以往大型渔业公司采用的是双船体作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本高,而国产化后可节省30%成本。
  好运通这种纯国产化的大型拖网撒往毛利坦尼亚沿岸、阿根廷与智利外海、南极冰海,打破了以往中国大型拖网、南极磷虾网全部依赖进口的惯例,中国水产总公司、辽渔集团公司、上海水产集团开创远洋公司、南太平洋船务代理有限公司顺理成章成了好运通的大客户。
  在张孝先看来,好运通之所以能做国企做不到的事,让单船体拖网技术成为国内独一份,这显示了民企创新和研发能力更强。目前,好运通每年将营收的3%用于研发,每年保持300万增长。好运通的渔网具装配调试团队则能够远赴非洲、东南亚甚至南极渔场随船出海,将科技成果直接转换到远洋渔业最前沿,“这也是其他渔网具公司做不到的,每年有1半的时间,我们都在船上度过。”张孝先说,这些都为好运通积累了业界口碑,因此辽渔、中水公司也委托好运通,完成了日本和冰岛南极磷虾实物网制作与工艺分析研究,为南极磷虾渔具的加工制作打下基础。
  “公司一直在做南极磷虾捕捞渔具的实验基地,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张孝先告诉记者,这种技术储备,让好运通有了进军南极磷虾产业的底气。“1000吨的磷虾深加工后,可达2亿多产值,磷虾的商业价值非常高。”
  这个梦想一旦实施,意味着好运通又将面临一次转型,从一个渔网具生产商转变为海产品生产商。这个梦想需要资金支持。为加快融资步伐,今年6月,好运通在齐鲁股交中心挂牌上市,目前好运通的资金需求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