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制药总部。
1943年11月1日新华药厂诞生在牙前县(现牟平县)后垂柳村。
建厂初期的新华药厂实验室。
1948年迁至张店后,1949年在日本军营废墟上建好的厂区。
编者按:
从1943年创立至今,新华制药已经有“72岁”了。72年来,新华制药一直致力于以质量、科技、责任造福于社会,成长为年产化学原料药3.5万吨、片剂80亿片、针剂10亿支、胶囊15亿粒、颗粒剂2亿袋的现代化制药企业,拥有从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化工原料到高品质制剂的完整产业链,是全球最大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国内重要的心脑血管类、抗感染类及中枢神经类等药物生产企业。“新华牌”商标是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72年沧桑巨变,作为一家见证新中国历史点滴的民族企业,在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回首往事,细数新华制药72年走过的峥嵘岁月,和与国家紧密相依的浓厚情节。
本报通讯员 扈艳华
红色新华: 在艰苦奋斗中推进 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1943年的胶东抗日根据地战争形势非常严峻,前线缺医少药,为了使伤员尽快得到救治,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参谋长贾若瑜将军一起研究决定创办一个制药小组,自己解决战时的药品问题。到了1943年11月1日,从军区卫生部抽调18名战士在牙前县后垂柳村成立了一个制药小组,进行药品的研制和生产,即新华制药厂的前身。
新华制药创始人之一、原胶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张一民曾在回忆录中写到,“在抗战胜利前夕,制药部已经成功的研制出了部队急需的乙醚、氯仿、水杨酸、小苏打、麻黄素、斯锑母霜等,器械部已制造出手工剪刀、钳子、刀子、听诊器等,达到了部队所需药品、器材的50%以上。”他给药厂起名“新华”,喻意是新中国必将代替旧中国,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华,我们的药厂是新中华的药厂。
1945年,药厂就购进了单冲打片机,开始了片剂的生产;1946年还招聘玻璃工人,开始针剂的生产。特别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军区卫生部在大连还聘请了一批日本的药学生物专家参与药厂的产品研究。在1949年6月青岛解放之前,山东省能够生产西药的专业厂仅有3家,全部在胶东,其中新华制药厂是当时我党创办的唯一一家能够生产制剂的制药厂。1949年新中国诞生,新华制药的三位制药英雄出席了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药工代表会议并光荣的参加了开国大典。张一民同志在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新华制药比共和国年龄还大6岁,是新中国名副其实的功勋药厂”。
科技新华: 创新科技支撑 品牌不断壮大
新华制药始终把科技创新视作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近亿元,先后研制成功国家一类新药乙氧苯柳胺及软膏、三苯双脒及肠溶片,国家二类新药马蔺子素、格列美脲、雷贝拉唑钠等新产品。其中三苯双脒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治疗肠道寄生虫病中钩虫病的首选药物,并取得了化学结构、合成工艺及制剂处方等三项国际发明专利,它的问世还填补了中国没有国际原创新药的空白。
治疗胃病的前沿药品舒泰得、治疗糖尿病的佳和洛、治疗心脑血管的药物介宁以及国家3.1类新药保畅等品种的推出,为群众健康用药再添重磅品种。
目前,新华制药拥有国家一类新药文号8个,二类新药文号21个,获得授权专利164项,是三星级“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最高级),有100多个新药研发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新华制药已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骨干企业,是第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有院士工作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泰山学者”岗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