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雕、镶金、鎏金,个个惊艳
细微处见神奇,精致处显功夫
2015年09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如果我们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比喻为“大家闺秀”,那么,今天我们将要看到的这些精美的齐鲁瑰宝就是名副其实的“小家碧玉”。这些体型娇小,种类繁多的齐鲁瑰宝,虽然在体量与分量上都无法与“国之重器”相比拟,但它们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在细微处见神奇,在精致处显功夫。
1
骨雕:工艺中的“非主流”
  山东博物馆《齐鲁瑰宝展》中陈列着一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镶绿松石骨雕筒。粗看起来,有点像笔筒,三角状圆筒体,中空,打磨光滑,外壁是浮雕的三条弦纹带,弦纹带之间各自镶嵌四个绿松石圆饼,一侧穿四圆孔以便系带。这件文物是史前氏族社会神权的象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宗教观念,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骨角制造工艺的较高水平。
  之前我们介绍过绿松石,这里着重谈谈骨雕。骨雕,是以骨骼作为载体的雕刻艺术,主要以牛骨、骆驼骨、乌贼鱼骨等动物骨骼为原料进行雕刻和磨制。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在1982年陕西西乡县何家湾出土的骨雕人头像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了。
  随着历史的变迁,骨雕从日用品逐渐演变为装饰品,古人早就把骨利用,做成针、刀并把文字和图案刻在骨上。自汉代之后,骨雕业逐渐衰落,民间以此为业者甚少。但随着嵌骨家具的兴起,骨雕技艺逐渐向镶嵌工艺发展,成为其他工艺美术的附属工艺。清代由于朝珠和手串的兴起,骨雕业有所恢复。至民国时期,北京骨雕业以制作手镯、串珠项链、别针领花、国际象棋为主,成为出口商品。
  一般骨骼因为骨骼内部的骨髓都有空洞,所以骨骼类打磨和雕刻的器皿多是片状类的器物。骨雕在远古时具有招财纳福、带来幸运、辟邪保平安等意义的吉祥象征,所以骨骼类的藏品很受人们喜爱,现代藏友把玩骨雕也更注重情趣。
2
镶金:稳定就能压倒一切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镶金猿型银带钩是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文物档案馆所收藏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银质饰品。器物呈猿猴形,表现出跳跃攀援回首的样子,银质。猿侧身前视,单臂前伸,双目嵌蓝色珠子,炯炯有神。通体多处贴金,钩背有一钉状钮。构思巧妙,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镶金,又称错金,始见于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当时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以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镶金是金属丝镶嵌工艺的一种,用金丝在器物表面镶嵌成花纹或文字。黄金由于较强的稳定性,所以不易氧化。
  大家看到的这件银质带钩,银饰部分由于氧化以及潮湿等原因,已经变成了黑色,而镶嵌其上的金饰部分依然熠熠生辉,也许这正是为什么黄金成为人们千年以来最为珍视的贵重金属的原因吧。
  2008年的北京奥运奖牌使用的“金镶玉”技术,让世人领略了镶金技艺之美。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金镶玉”产品中,“金”多为18K黄金或铂金,而“玉”则多为翡翠。金玉相嵌,寓意“金玉满堂”,象征着财富和才学。
3
鎏金: 惊艳四座传世难
  《齐鲁瑰宝展》中,最金光闪闪的莫过于这件汉代的鎏金龙马当卢了。它现存于章丘市博物馆,1999年出土于位于章丘洛庄村西部举世瞩目的洛庄汉墓11号车马坑。
  当卢呈叶形,镂空浮雕,正面和侧面鎏金,背有两竖一横三环钮,用于引皮绳。当卢正面主题图案为一匹卷曲呈反“S”形的骏马,并辅以变化的鸟纹和云纹,穿以镂空。简繁适度,丰满灵巧,这件当卢的构图和纹样给人以生动活泼,充满飞动之感,实属罕见的艺术佳作。
  当卢,古代是系于马头部的饰件,形式各异,放置在马的额头中央偏上部,也就是马鼻革与额革部位交接处,起着保护装饰马额头的作用。
  中国的鎏金技术文化,自战国以来大放光彩,尤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到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化,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
  鎏金亦称火镀金或汞镀金。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然而鎏金器流传至今极为稀罕,主要原因是历代以来战乱损毁,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分,很多盗墓贼不知鎏金的艺术价值,就按重量卖给打金匠,熔炼为金块或金元宝,所以被破坏的鎏金器物不可胜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