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独具 灵动自然
——谈赵天楼笔下的牡丹图
2015年09月1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赵天楼先生曾为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牡丹研究院院长、山东省人大代表,其作品如《曹州牡丹八大色》《富贵图》《国色康寿》等分别由北京、上海、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多次应邀赴广州、深圳、天津等地举办个人牡丹画展,其作品深受日本、美国等国内外收藏家青睐。
孙洁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作为中国的国花,牡丹一向被誉为花中之王,并以其雍容华贵之姿博得人们的尊崇,而以牡丹为题创作的牡丹画也是备受世人的青睐。对于牡丹画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画者纷纭。而观当今的牡丹画,大都一直沿袭传统,潘天寿大师就曾提出:“牡丹好看不好画”,而如何从传统中脱化得其灵动,如何从繁俗中得其雅致,以彰显牡丹的独特神韵就变得尤为重要。风神独具,灵动自然,是我品赏画家赵天楼先生的系列牡丹画时发出的由衷感慨。
走进赵天楼先生的家中,四周的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牡丹图,有严谨细致的工笔,也有豪放淋漓的写意,而每幅作品仿佛都有着魔力般吸引着观者为之驻足,因为透过绚烂的色彩,我们仿佛能够看到更多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并深深为之触动,这也是赵天楼先生所着力追求的。
牡丹的绚丽多姿固然重要,但他认为画者最应该发现的是在纷繁复杂的色调中所蕴含的情感,是牡丹在含苞、绽放、凋零各个时段的姿态韵味,是风雨中摇曳着抗争着的牡丹精神,以及如何在画纸上展现出不同品种牡丹的个性等,这些也应当是每个致力于以牡丹为画的人应长期探索的课题。
特别是在师从著名画家王小古先生之后,赵天楼谨遵师训,注重以造化为师,不仅出访周围的百亩牡丹花田,而且还到访洛阳等地观览取经,为了更加方便地观察牡丹花的生长周期,他还移植了很多不同品种的牡丹于自己的庭院中,每日细细观察其变化,并写生绘制出图稿,且用精致的工笔绘制了上百个品种的牡丹图稿。
现在赵天楼先生已74岁高龄,每年三月谷雨期来临时,他都不辞长途辛劳回到菏泽老家观看牡丹,并深入花田写生,年年如此,可以说他对牡丹的热情已经深入骨髓、深入血液,到达内心最深处。每天的勾勾画画写写也早已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观其作品,不论是从笔墨、色彩还是构图、立意以致后续的题字、盖章都饱含他对牡丹创作的深深地投入与执着。他的牡丹花,花形结构优美,色彩清丽雅致,叶子活泼灵动,枝干沧桑老练,满纸风神独具,得自然灵动之美。这不仅得益于他长期坚持的绘画写生,与他善思考、勤思考也有很大关系,通过师造化,捕捉大自然物象的美,体会这些物象带给我们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存于心间,与每个人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识相结合,达到得心源的过程,并将这种主观感受通过双手最终呈现在画纸上,才完成创作。
从他的作品《牡丹八大色》《得风花起舞》中我们都可领悟到其笔下的牡丹风采,画中的每一枝、每一叶、每一花都在浓淡明暗处理中,跳跃、鲜活、律动,紧簇的花团,绽放的是牡丹的华贵气质;遒劲的枝干,透露的是牡丹的风骨;墨色的叶片,传递的是牡丹的稳重。读他的画,灵动自然中显示着牡丹独具的神韵与风彩,正所谓“画如其人”,赵天楼笔下的牡丹图不仅为我们展现出他深厚的绘画功底和文化底蕴,同时也透露出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对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他的心里,牡丹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形象,而是已与画者合而为一,是眼手心的高度合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