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真正变成孩子的“家”
——淄川特教中心家校共育工作侧记
2015年09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报告会现场。  闫肃 摄
     本报记者 刘晓 通讯员 韩苗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和学校之间似乎总有一道摸不着的“围墙”,让家校共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成为泡影。但在淄川区特教中心家校,这已不再是难题。该中心通过家教讲堂、家长助教、家长互助等形式,逐渐打破家校之间的“围墙”,让家长与学校成为平等的合作者,形成教育合力,让学校真正变成了孩子的“家”。
家长助教——家校互通的“连心站”
  “真棒,接下来请把蓝色的积木找出来,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多功能训练室里,一位“特邀教师”正在用一些大小相同、形状一样、颜色不同的积木对三个孩子进行集体训练,这位“特邀教师”不是别人,正是家长助教团的成员之一,八年级学生李品山的妈妈。
  学校发现,像李品山的妈妈这样的家长在多年求医、康复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康复训练经验,他们本身就是教育康复的行家里手。把他们组织起来,深度的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无疑会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于是,学校聘请了4位有着康复、手工制作经验的家长教师,组成了“家长助教团”,其目的是促使家校双方凝聚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为教师、家长、学生打造了共同成长的平台,筑成了家校互通的立交桥。
  “老师们太不容易了,助教的这段时间我深有感触。”助教家长肖金凤说道,“今后,我一定会全力支持、配合学校的工作,齐心协力教育好孩子。”
  此外,学校还发动家长成立了班级“卫生服务队”,在完全自愿的条件下,家长们每天下午放学后轮流协助教师、学生进行班级卫生的保洁工作。师生、家长在劳动过程中既交流了情感,美化了环境,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家教讲堂——家长成长的“加油站”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境遇,但我们可以选择遇到不同境遇的态度……”日前,由学校针对家长举办的“为孩子一生的生活和幸福奠基”报告会正在进行。讲座上,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王本法教授饱含真情的事例和充满深情的讲述深深地感染着在座的家长,有的甚至流下了泪水。
  为帮助家长获取更多正能量,提高科学育子水平,学校聘请教育、医疗、心理等方面的专家及优秀家长代表定期开展“家教讲堂”系列的家庭教育讲座,由专业人员根据家长实际,组织团体辅导。家长们集聚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造舒适的家庭氛围。
  “听了专家的报告后,我的心情突然间明朗许多,思想上的包袱减轻不少,决心要用爱与智慧来维系婚姻、教育孩子,给家庭一个快乐的源泉,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五年级学生新新的妈妈说。
  通过这样不同的报告会的形式,家长们开始逐渐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学校的教育和发展,也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这也为家校共育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