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轮下的公共管理
2015年09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少维

做精细节,提升市民幸福感 □本报评论员 鲁南
今日话题
  日照公共自行车系统上线已近一个月了。200处停放点,3000辆自行车,不少市民争相办卡使用。它给市民出行带来哪些实效,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来看看下面的评论怎么说。

  最近一段时间,崭新亮相于主城区街头的城市公共自行车引发了诸多好评。最为主流的评价是,这是政府为市民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它打通了道路的“最后一公里”,让市民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更加舒心、也更加健康。小小一辆自行车,有效解决了大问题。的确也是,一辆公共自行车也许并不起眼,但它能够切实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多元的公共出行需求,能够有效填补城市公共交通网格的盲点和空白,补齐了城市公交线路的短板,与城市的大公交一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辆辆小小自行车的背后所揭示出的是,服务理念的革新和进步。
  长期以来,在城市化的过程之中,城市的建设大多侧重于从外在兴盛的角度理解城市化,认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便是城市化。希冀通过高起点、大手笔快速改变城市面貌,满足于城市外表的日渐大气和光鲜。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和回避着城市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内在幸福。与外在兴盛更多地体现为“物”的繁荣不同,内在幸福指向于人,追求的是城市化作用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关怀度和归属感。这些关怀度与归属感来源于拔地而起的高楼,来源于机器轰鸣的工厂,更来源于具体而真实的存在于每个人身边的温暖细节。
  细节是宽阔马路旁边的盲道,细节是候车亭上的遮雨棚,细节还是井盖、是路标、是垃圾桶,是随处可见的放心早餐亭,细节当然也是那辆小小的公共自行车。细节很重要,它表明城市管理者们不但专注宏观面上的构建,还通过精细的打磨去塑造一个更加人性的城市化。人性的城市化更加亲近于人,它让我们都能感受到一个城市所释放出来的最平等的善意和最虔诚的包容,它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能获得体面的尊严,感受到高贵的尊重,这也就是城市化预支给我们的幸福。
  人的幸福是慢工,是细活,需要耐心和智慧。通往幸福的道路很漫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市民已经看到了很好的开始,我们希望能够感受到更好的过程和前景。
(欢迎有志评论写作的读者,加入日照评论QQ群464480718,提供话题,参与互动)
  日照公共自行车系统上线后,同事朋友的“首骑照”占领了微信朋友圈。不过,很快对自行车系统设置不合理的吐槽,也伴随着“首骑照”冲进了朋友圈。
  2010年,尚在上大学的我因为到杭州参加比赛的缘故,第一次接触到了公共自行车系统。赛事组委会特地为每个参赛选手准备了杭州通。比赛之余,我们就用这张卡租用了公共自行车,游西湖、逛寺庙、看夜景、尝小吃,随用随取,非常方便。
  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被美国相关机构评价为全球管理最好的公共自行车。作为一个普通的使用者,觉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和方便。就专业而言,他们成立了专门的自行车管理公司,除正常的维修保养外,还负责站点自行车的调度,使得每个站点都尽量保证有车可用,有车能用。就方便而言,除了站点设置科学,手续更是简单到只需要办理杭州通即可,无需另外开办任何业务。而这个杭州通,是真正的一卡通,集购物、交通和旅游为一体,为了方便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使用,还提供集中办理的服务,极大地降低了使用人员的时间成本。
  这种愉快的体验让我不禁在想,如果我的家乡也能有这样一套完善的系统,该有多好。五年后,这种当初一闪而过的想法,真的在家门口成为了现实,而我却并没有当初在杭州那样美好的体验——想骑车时没有车,到了站放车的时候又没有了停车位。
  当上下班看到或空空如也的公共自行车取用点时,我有点失落。但同时又想到,毕竟我们城市实施的这一项目刚起步,尚需围绕不同时间段的人员流向,就站点设置、自行车取用量等因素进行详细调研,来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公共自行车调配和维护机制。
  日照市人口密度低、收入水平也较低,一条纵贯东西的铁路又将城市切割为南北两个部分。被市民称为“蹦蹦”的电动红三轮成为中低收入阶层的主要出行方式。这些三轮车很多违规行驶,安全事故频发,为了有效整治这种交通乱象,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将使得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更加完善,更好地解决住宅与车站、车站与工作区域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公共自行车是否能良好运行,考验着公共管理机构的服务理念、规划能力、管理能力甚至决策意志。我衷心希望,这个新生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能在良好的管理下,真正成为服务群众、倡导环保的绿色民生工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