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的“学术圈”容不得“轻狂”
2015年09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乾阳

  9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教授在网上发表一封公开信,信中称他新招的硕士生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中对阎步克、韩树峰两位教授无端嘲讽,有鉴于此,他宣布与郝断绝师生关系。此信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盛行“圈子”文化,学术界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不容否认,在这个圈子里,尊师重道是最基本的规则。特别是在人文学术领域,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德才兼备,学问水平可以慢慢地培养,但人品一旦出了偏差便会被认为是不能容忍的原则性问题了。这就如同武侠小说里师父将徒弟逐出师门的情形,理由往往是该徒弟犯了“欺师灭祖”的大忌。
  孙教授强调他与弟子相处讲究道义,强调学界的规矩与尊严,这无疑是学术圈子文化的体现。有些圈外人指责说,既然知道是年轻人一时气盛,就应该放小辈一条“生路”。其实他也不是非得一棒子要将自己的学生“打死”,据称,孙老师平日待学生亲如子侄,培养了一批青年才俊。只是当他善意的提醒和劝告没起作用,也许是知识分子对于“道”的持守精神压倒了情感上的考量,就选择了这样一种没有任何赢家的过激做法。
  其实,臧否人物一直以来就是在学术圈里存在的普遍现象,只不过因为文人还要顾及一些面子上的问题,所以对于人物的评价基本限于在私下的小圈子里进行。言论自由固然需要维护,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私密空间不应作为不当言论的挡箭牌和遮羞布。更何况,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性,一个绝对私密的空间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存在。
  至于有人引据了一些大师的年少轻狂,事实不容否认,但别忘了,大师成为大师靠的不是轻狂的言语,而是真才实学。既然有批评权威的气魄,就应该用事实和论证说话,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信服,这也是人文学科的学术规范。而同样重要的是,做学问也要讲求境遇,比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参加论文评审会时曾宣称在座的专家一辈子都看不懂他写的文章。幸运的是,他遇到了罗素,一个宽容的伯乐。
  回头再看眼前,好在事情并没有完全失控,郝相赫最终发布了道歉信,中国有句古话就叫“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不过也别忘了,改过的前提是有改过的机会。要知道,同样在武侠小说里,谁要收了名门大派的弃徒,几乎就等于与整个武林作对,风险是非常大的。事到如今,也只能真心地希望为学者能以此为鉴,少些意气用事,少些“山头”主义,更多地运用知性和理性去参与严谨的学术讨论。(作者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