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车晴
网络和现代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使我们习惯了流连于电脑或者手机屏幕,碎片化的阅读,使我们不再善于聆听来自心灵最深处的声音。我不拒绝网络,但是我向往那样的生活:当整个城市都沉沉睡去,捧一杯清茗在台灯下品味李白的放荡不羁,苏轼的坦荡豪放,屈子的忧国忧民,陶潜的悠然自得。
读书当如此,只有在深阅读中,才能深刻地感知文化的魅力,才能体味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传给我们的深邃思想,也唯有深阅读,才能带给我们心灵的共鸣和涤荡。
每每拿起浪漫抒情的《离骚》,总能看到江畔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狂啸。他是感时伤怀,他亦是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就这样徜徉于汩罗江,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的歌者,留给后世一片震惊。如果不是沉醉其中,怎能感知他内心的苦闷和凄苦,又怎能去学习他的情操?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读这样的诗句需要静下来,放下手中的俗务,松开心灵的桎梏,然后,想象……如丝的细雨,轻轻地沾湿薄如蝉翼的衣衫,如酥油一般滋润皮肤。而皮肤如泥土一般,以令人察觉不到的微弱呼吸,吐纳着那柔滑的水滴,渐渐地,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便都有了雨水的存在。细雨中,那一瓣瓣带着晶莹水珠的花穗,如仙子下凡一般轻飘飘落在地上,构成了一幅人间至美的水彩。如果不是沉醉其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描述的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吗?
捧读《红楼梦》,“新仇旧恨知多少”,想起大观园,就会想起她的泪!她自命清高,其实是因为孤苦无依,将自己紧紧裹住。“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或许她悲,或许她倔,只肯环着一池灵动的池水,悠然飘落。她也爱,爱那粉饰的百花洲;她也伤,伤那香残的燕子楼;她也恨,恨那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她没有“好风凭借力”的气魄,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轻柔。她悲叹落寞,啼洒血痕,她只道她的命运也如落花,错过了花期。她会咏叹,他人笑痴;带到他年,又会有谁将己轻葬?沁芳闸的水,总是在流,那样的柔缓,那样的清澈,正如她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还泪,却经不住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她走了,留给大观园一个故事,留给宝玉一段伤情,留给才子一声惊叹!
因为文化的深度,我不会选择所谓的时髦;因为书香,才会选择细细品味!就像清茶,入口苦涩,回味却甘甜,因为那是超越了时空留下的记忆。
捧着书香,看着窗外嫩绿的树叶,沉醉书海,扬帆远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