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竹林
2015年10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彭瑷 

  我家的茶几上摆放着一盆竹柏,茶台和书桌上分别摆放着根节分明四季绿意的富贵竹。富贵些固然更妙,但究竟不是贪图于此,不过只是痴迷那一个“竹”字。 
  东坡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更是倾其一生画竹颂竹,有诗为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乃四君子之一,从古至今,万人赞颂。 
  用竹林来形容《齐鲁晚报·今日商河》报刊真的是最恰当不过。 
  首先我想说,它在那些胸怀文学与摄影之梦的人们心田种植下清翠的竹林。文学副刊不仅满足了广大摄影和文学爱好者的创作与阅读需求,也让极具局限的小城在那些不同角度的相机镜头里,在那些不同风格的文字描述中变得更加曼妙多姿。 
  黄昏时分,除了马路上饭后百步走的养生达人、广场上踩着节奏跳舞的健身达人,小城又多了些将镜头对准文昌河岸,对准滨河花园,对准那即将沉下去的诗意夕阳的摄影达人、多了些猫在书房,静静地沉思,快速敲击键盘的码字达人。他们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快乐的童年回忆,将那些对生活的所思所悟,堆砌成或美丽或幽默或通俗或深刻的文章,与更多的人分享。今日商河文学副刊版面不仅让很多文学和摄影爱好者实现了自己的写作和摄影梦,更从根本上提高了小城的思想文化水准,成为县城文艺青、中、老年青葱翠绿的心灵竹林。 
  作为四君子之一的竹,除了清雅脱俗的气质,更让人钦佩的就是其坚韧顽强的品格了。《齐鲁晚报·今日商河》除了文学副刊版面之外,更有六版新闻版面。万事开头难,创刊初期,晚报记者要突破陌生环境的障碍,可谓硬着头皮采访,摸着石头过河。虽然遭受着冷眼和巨大的阻力,但只要接到小城居民的投诉电话,记者总是第一时间跑到事发现场,多方调查采访,还原事实真相。除了如实报道居民所反映的问题外,她们还通过多方渠道,协调、周旋,帮百姓解决了大大小小无数个问题。记者们凭借敏锐的职业嗅觉,挖掘着小城那些感人的事迹。包括对老兵的采访,对退休后仍然坚持无私奉献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的采访,以及贫寒青年斩荆劈棘成功创业故事的采访,这些报道无一例外感人、励志、振奋人心。 
  网络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空前增多,而慵懒地躺在摇椅上,展开一张超有手感的报纸,嗅着那墨香,品读着那文字,间或呷一口浓香的红茶,这样的惬意与闲适又岂是浏览那些电子读物之时所能感受到的呢? 
  小城居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报纸,《齐鲁晚报·今日商河》正像那山间日渐茂密的竹林,像是根植在小城百姓心中绿意葱笼的心灵竹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