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医生获儿科医学最高奖项
她的研究项目可提高手足口病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
2015年10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巧芝在颁奖现场(右一)。
     本报聊城10月28日讯(记者 王尚磊 通讯员 赵宗涛) 手足口病疫情暴发时,她和医生护士奋战在一线,一起讨论救治病儿的方案。28日,记者了解到,聊城市人民医院女教授杨巧芝获得我国儿科界最高奖项—“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她的研究项目可以早期准确识别危重症患儿,可提高手足口病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研究成果实现了全省在这个领域零的突破。 
  记者了解到,本月中旬,第九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在北京宋庆龄故居揭晓,全国共有7个研究项目获得“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和“宋庆龄儿科医学成果奖”,这是全国儿科界最高奖项。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胡启立、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司长秦耕,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计委代表、各地儿科医学专家、医疗机构代表共120余人出席颁奖仪式。其中聊城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医院院长杨巧芝教授研究的课题《重症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与综合救治》荣获第九届宋庆龄儿科医学成果奖。 
  聊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宋庆龄儿科医学奖2006年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共同发起,是中国儿科医学的最高奖项,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儿科医学研究奖项,已成为中国儿科医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奖项,全面展示了中国儿科医学事业的新经验、新发展和新成果。该奖项每两年评审一届,每届奖励名额为5至10名。自设立以来,全国各地近200个医疗单位参与儿科医学科研成果申报,先后评选出60个获奖项目。截至目前,聊城市人民医院杨巧芝教授的科研成果成为山东省首个获此殊荣研究项目,实现了全省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记者了解到,杨巧芝教授的研究项目《重症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与综合救治》创新性地将重症监测技术联合中医症候核心病机分析应用于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识别,提出危重症具有“风、湿、热”的症候学特征和“湿热动风、毒热动风”的核心病机,早期准确识别危重症患儿,同时给予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为重症及危重症手足口病患者探索了一个新的监测、治疗方法,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重症、危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救治方案,并推广应用,提高了手足口病的整体救治水平,明显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评审委员会对杨巧芝教授的课题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赞誉这个奖项促进了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建设,为保障广大儿童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抢救患儿 吃住在病房
  熟悉杨巧芝的人都知道,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患者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不管是当初席卷聊城的手足口病,还是后来轰动一时的甲型H1N1流感,她始终奋战在最前线。 
  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刚发生时,她临危受命,牵头成立了手足口病重症病房。为赢得抢救治疗的最佳时间,她从家中抱来被子、洗漱用品,连续多天吃住在病房,日夜看护重症患儿。 
  每天和医生护士们一起抢救患儿,讨论治疗方案,经常工作至凌晨,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3-4个小时。看着日渐消瘦的她,大家都劝她回去休息一下,但她总是说:“这么多孩子处在死亡线上,我怎么能离开?就算回到家我也睡不着。”在她的带领下,创造了当年聊城手足口病救治无一例死亡的奇迹。 
  当H1N1甲型流感流行时,她再次担当重任,被任命为聊城市甲型H1N1流感救治专家组组长,她精心研究制订甲型流感救治方案,使医院收治的8例合并多脏器损伤的H1N1甲流危重患儿无一例死亡,全部顺利康复。     本报记者 王尚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