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对华外交关键词:争先恐后
2015年10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上周,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结束了对英国的历史性访问,本周一,习近平又在北京举行仪式欢迎来访的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后者从10月25日开始至29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送走荷兰国王的当天,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开始其第八次访华之行。而默克尔10月30日离开之后,11月2日至3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又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在这个清冷的深秋,为什么是这四个欧洲国家与中国之间高层频繁往来,双边关系搞得如此火热?
  解答此问,得先看这四个国家对华关系的起点。英国1950年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1954年,中英、中荷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于1964年与新中国建交,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也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机制性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
  德国由于在二战后陷入东西分裂,与新中国的关系略微复杂,民主德国(东德)1949年10月27日即与新中国建交,联邦德国虽然晚一点,但也与英国、荷兰一道,于1972年与新中国建交。从这一点上看,上述四国可比大洋彼岸的老大哥美国有眼光得多。
  从历史回到现在,中国与上述四国之所以会出现今秋的互动高潮,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紧密的双边经贸关系:德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2014年之前,荷兰一直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直到去年,英国超越荷兰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荷兰退居第三,法国则位居第四。这组数据说明,当前与中国互动最频繁的这几个欧洲国家,不但是欧盟核心国家,更是欧盟对华经贸关系的领头羊。
  高频次的高层互动助推双边政治和经贸关系的深化,而这不能忽略一个前提,就是以德法英荷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面对近期中国经济的调整,法国总统奥朗德就曾多次表达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我对于中国政府在维持长期增长道路的能力方面有完全的信心,即便是现在有经济放缓现象存在的情况下。”今年8月,默克尔和奥朗德在一次会晤中也表示对中国经济有信心。默克尔说,中国的股市波动不会造成长期影响,相信中国会采取各种措施稳定经济,“中国将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了追赶落下的对华关系功课,英国率先宣布加入亚投行,并喊出“做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这样的口号,在金融、核电、高铁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各领域对华开放程度之高在西方国家中罕有。
  中欧关系如此火热,难免会让人想到与中欧皆有重要关系的美国。当前,美国在太平洋这边搞了个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大西洋那边搞了个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意图借这东西两翼来替代原有的WTO等国际贸易体系。然而,美国的西翼TPP因缺少中国的参与而显得很不完整,东翼的作用则可能因中欧经贸关系日趋紧密而被中和。正如英国《卫报》20日发表的评论所言,中国正在崛起,美国正在衰退,中国的崛起将为英国带来绝佳的发展机遇。这就是现实,英国认清了,德法荷等国也认清了,那么在对华关系上“争先恐后”就不难理解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