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微信发话公司被骗百余万
2015年11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马云云
  聊微信、刷朋友圈,几乎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于是,各种赚取点击量的花样频出,甚至有不法分子借此骗财。微信用户有时赚了便宜,但实际上可能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本期“齐鲁法援在线”,法援妹就给大家扒一扒微信、朋友圈中的骗局。
冒充领导微信, 指示财务转账
  “小张,你往这个账户转钱,公司有项目要使用。”一天,在济南一家公司干财务的小张,在微信上收到了领导“刘某”的指示。
  而此“刘某”并非刘某本人,是由邓某、朱某冒充的。不久前,济南市历下区检察院官方微信发布了这样一条QQ微信诈骗消息。
  事情是这样的,邓某和朱某准备了电脑、上网卡、木马病毒等作案工具,先通过QQ查到了这家公司员工的各种详细信息,在找到公司法人刘某的手机号后,朱某通过微信搜索手机号查找到了他的微信号,朱某下载了刘某的微信头像,并注册了一个带有刘某头像和名称的新微信号,还在微信号中上传了之前获取的公司文件和图片。
  之后,他按照QQ群里的个人信息,用伪装的微信号添加公司的财务主管和出纳。添加成功后,朱某就开始假装刘某与公司的财务、出纳聊天。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此时,真正的刘某正在国外考察。等财务人员感觉事有蹊跷,与刘某的另一微信号联系时,发现被骗。但邓某和朱某已经迅速把诈骗取得的赃款110万元转入30余家银行账户,并在境外取款成功。
  所幸的是,后来邓某等人被历下区检察院批准逮捕,案件正在办理过程中。而许多类似的案例压根找不到人,山东国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孔祥凯回忆,去年济南市也发生过类似的案例,但最终没有抓到诈骗者。
  “这种行为是典型的诈骗。”山东嘉孚律师事务所律师刘良玉说,这种基于网络的诈骗形式更为隐蔽,不好找到线索,破案难度大,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这和盗取QQ号后让亲朋好友汇款一个道理,大家一定要和当事人核实再做判断。
  孔祥凯提醒,一旦发现被骗一定要及时报案,并注意保存好证据,为公安机关破案提供线索。
集赞赢奖品, 可能是虚假宣传
  集赞领优惠券、够30个赞可领加油卡,大家在朋友圈肯定经常遇到这样的内容,还积极地为有需求的朋友点赞助威。实际上大家可能免费给别人打了广告,想领到奖品可没这么简单。
  不久前,刘良玉律师转了一个朋友圈,商家的说法是集够50个赞就可以免费领取旅游券。他发动亲戚朋友给自己点赞,赞很快集齐了,却发现这券并不免费。
  “对方告诉我要先汇过去几十元的邮费,这个费用远远高于正常的邮寄费用,显然是骗人的”,最终他选择了放弃。
  山东法策律师事务所律师殷庆乾也有过类似经历,集赞后对方又提出附加条件,要求他把这个活动的链接分享到足够数量的其他微信群才算“完成任务”,这让他觉得“不值当的”。
  殷庆乾认为,商家的这种行为涉嫌虚假宣传,违反了我国广告法,消费者发现以后可以向工商部门投诉。广告法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违反广告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朋友圈购物, 有纠纷无处诉
  微信的出现让一些人看到了新的创业机会,成为微商,许多人也逐渐接受了这样便捷的购物方式。但一旦发生纠纷,可能要有不少麻烦。
  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邓女士在微信朋友圈通过女装代购买了件裙子,但是拿到手后发现,实物和图片差别很大。她要求退货,但遭到对方拒绝。她觉得自己是通过网络购物购买的衣服,理应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享受7天无理由退货的权利。
  但邓女士已被代购拉黑,无奈之下,她只好向服装批发市场所在辖区的工商所投诉,要求服装批发市场店主退钱,但是遭到了店主的拒绝。店主称买卖是在邓女士和代购之间进行的,要找也应该找代购退钱,邓女士只得自认倒霉。
  “微信购物在法律层面看风险极大。”山东众成清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嵘林分析,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一方往往信息不全或不真实,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真伪难辨,许多个人也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经营者,一旦发生纠纷,购买者维权困难。
  他说,微信购物涉及的法律关系多样,有的购物者甚至都无法在法律上认定为消费者,“只能算是法律上的代理关系,比如海外代购,这就属于委托代理关系,购物一方不能认定为消费者,一旦发生纠纷也很难受到法律保护”。
  张嵘林建议,微信购物一定要弄清楚出卖人的身份信息、住址等,否则发生争议起诉都不知道找谁。建议尽量从熟悉的人那里购买,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支付,“靠情感道德约束,半熟不熟的关系出了问题很难办”。
小心, 红包藏毒
  几天前,济南市民刘先生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红色链接,有“钱包”字样,刘先生平时爱抢红包,看到这个他立马就有点开的冲动。但点开一看,是某电子卖场的活动宣传。两天后,他再点开这个“钱包”,发现它已经因为“包含虚假红包内容,被多人举报”而被停止访问。
  现实中,许多像这样穿着“红包”外衣的链接在微信上传播,有的甚至是病毒,点开后你的个人信息可能就盗走,甚至银行卡内的余额都不保。所以,大家不要轻易点开陌生人发来的红包。
  对类似这样的情形,孔祥凯认为,聊天软件提供了技术平台,如果因为其后台存在重大漏洞导致病毒侵入等情况,那么聊天软件是要负一定责任的,但如果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则不需要担责。另外,一些存在隐患的信息是通过微信群散播的,那么,一旦发现问题是否应当追究管理者的责任,目前没有相关规定,“但通常认为其在有过错的情况下应当负有管理责任”。
  殷庆乾则表示,聊天软件应当承担起监管的责任,受理用户投诉,进行调查,对虚假信息进行审核,必要时对一些用户进行封杀。
帮忙砍价, 反而倒贴钱
  今年夏天,市民马小姐通过朋友推荐点开了一个帮忙砍价的活动链接,活动方在叫卖一款手机,那时马小姐恰好准备购买一部新手机。更让她兴奋的是,只要她把链接发送给微信好友,让大家点击帮她“砍价”,就可以随机减少不同的金额,她很可能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得到这款手机。
  马小姐马上四处给好友发链接,让大家帮忙砍价。最终大家帮她砍下了不小,但商家也没有低价卖给她手机,“最后好像告诉我,要在100人以内把手机砍到零元”。
  让她懊恼的是,这个活动不仅让她白忙活了一阵,还关联了她的部分个人信息。
  马小姐的经历还算幸运的。据中国警察网消息,厦门湖里警方破获了一起新型“砍价团”微信诈骗案,一家公司举办了“砍价得苹果6手机”的活动,开始真有人以低价拿到了苹果手机。但随着朋友间不断转发,参与者越来越多,一些人在打过去钱款后发现公司不发货了。警方调查发现,公司方本来是想扩大影响并赚点钱,没想到活动火爆,每卖出1部手机就要倒贴钱,最终停止了发货。这起案件的涉案资金达到近百万元。
  孔祥凯提醒,“微信诈骗花样百出,天上不会掉馅饼,这种欺诈行为就是利用人们贪图小便宜和相信熟人的心理,大家一定要提高法治意识,不猎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