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明示,黑摆渡就少些市场
2015年1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静嘉

  深秋时节,位于南部山区的红叶谷景区一片五彩斑斓的景象,然而游客兴致勃勃来赏红叶时,却在山下遇到“拦路虎”。不少村民拦住上山车辆,自己则开起“黑摆渡”,按人头收费拉游客上山。(详见11月12日《齐鲁晚报》“想上山看红叶,每人先交15块钱”)
  去过红叶谷的市民会知道,景区里建有较大的停车场,即便小长假高峰时段,景区也会有应对方案。然而,山下的村民,干起了“拉游人上山”的生意,左一句“山上停车难”,右一句“山路危险”,令很多外地游客“中枪”,而遇到旅游旺季、天气不好等,还会坐地起价。区区15块钱,看似利润不多,损害的却是景区的形象,而无票据、无资质的“黑摆渡”,其安全性令人担忧。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村民从山下拦客,显然是瞅准商机、发横路财,但是,我们不能将板子全部打在他们身上。很多时候,不是他们没有道德,而是失去隐形的约束力。据笔者留意,类似的“黑摆渡”山下宰客现象,并不是个例,南部山区的几大景区附近,宰客现象比较常见。无论是无证拉客,还是贩卖山货漫天要价、短斤缺两,都已成为不良的市场潜规则。一般而言,出现乱收费的地方,公共配套设施势必存在缺位。换位思考,如果景区在山下设有免费的摆渡车或其他交通工具,那么还会有人靠此赚钱吗?旅游公共服务跟不上,非正规军“星火燎原”,成为气候,也就不足为怪了。
  半山腰杀出个“黑摆渡”,影响游客游玩的心情不说,长此以往,会削弱城市旅游竞争的软实力。笔者以为,要想从源头遏制山下宰客乱象,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尽快让监管硬起来,加大对景区周围不文明乱象的打击力度,提高处罚成本,设置游人有奖举报平台;另一方面,应该尽快补上旅游市场公共服务的短板,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各大景区,尤其是位于偏远郊区的几大景区,创建完善的引导服务机制,在山下设置醒目的引导牌、推出景区摆渡车,以及应急服务求助平台等等,最大化方便游人。当然,对于摆渡车的审批应简化程序,提速落实步伐,并出台细化的规则,以探索常态化管理运作机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