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魂生态兴市
绣源河成“全球低碳生态景区”
2015年11月1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绣源河音乐喷泉
为期两天的第十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暨十周年庆典(GFHS-X)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3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成功落下帷幕,章丘市绣源河风景区被授予“全球低碳生态景区”荣誉称号。一个县级市,一条绣源河,缘何能摘得国际“桂冠”?
本报记者 石剑芳
绣源河成为
章丘“新名片”
“有人问我中国梦是什么,我会告诉他,‘天蓝、地绿、水清、景美、人和’的绣源河风景区,就是中国梦最具体的写照。”在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受邀出席的章丘市政府副市长袁乃杰发表演讲时如此感慨。
章丘人都知道,绣源河原名西巴漏河,原是一条天然的排洪河道,生态环境脆弱,水利动能不足,更谈不上景观。如今,五座风格独特的塔索桥横跨其上,十余公里的健身步道贯穿两岸,300余辆公共自行车免费骑行,还有亚洲最大音乐喷泉和最大水幕电影,形成了万亩水面和万亩绿化景观。绣源河已成为市民健身游憩、游客观光旅游的首选之地,年均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
为改善人居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自2011年1月开始,章丘市计划投资30亿元,实施绣源河风景区建设,规划郊野度假区、中央游憩区、休闲娱乐区、生态涵养区四大功能区,总长度15千米。2012年1月完成投资14亿元的一期工程,南北长8.2千米,东西宽1千米,配套建成服务设施、安全保护设施、科普设施和污水处理排放系统,绣源河风景区先后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湿地公园。
文化交融打造
投资“新洼地”
据袁乃杰介绍,绣源河风景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章丘市规模最大的生态项目、民生工程,也是拉开“一河两城”城市发展框架、集聚现代绿色产业的发展工程。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章丘市坚持“治理、保护、开发”并重,融合低碳、环保、健康、休闲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统一。300多公顷水面,水源充足,水质清澈,水面宽阔,生长着草鱼、鲤鱼等十几种鱼类,吸引白天鹅、白鹭等十几种重点保护鸟类憩息,每年候鸟迁徙季节,绣源河爱鸟、护鸟、观鸟活动成为特色景观。实施水土保护和环境绿化美化,种植樱花、黄杨、紫荆等60余种绿化苗木和丹麦草、萱草等40余种草类植物,建成400公顷绿化景观,森林覆盖率42%、绿地覆盖率91%。同时,积极融入章丘特有的生态文化、泉水文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既传承浓厚的乡村风情,又彰显现代文化特色。景区内11处历史文化遗址、古树名木等自然人文资源借景就势、合理避让,使人文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风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众多国内外客商来这里投资兴业。目前,绣源河片区正集中建设47平方公里的以高端商贸、文化旅游为主业态的现代化滨河新城,打造面向省会、辐射周边的休闲之都。投资66亿元的喜来乐绣源河旅游综合体项目、80亿元的北京复华未来旅游综合体项目、55亿元的山东高速明水湖综合体项目已落户绣源河片区,其中喜来乐绣源河旅游综合体泰王水世界项目一期已于今年建成营业。
生态兴市
打出“新天地”
绣源河风景区只是章丘市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章丘牢固树立“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理念,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十年前,首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章丘市百脉泉公园景区被授予“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荣誉称号。围绕做足水文章,发挥泉水最大效益,坚持“先观后用、优水优用、有序开发、优势整合”原则,在对泉池河道、文物古迹等综合保护基础上,实施水系景观、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打造了集生态景观、休闲观光、涵养水源等为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凸显了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特色。
“北四厂”顺利搬迁,昔日烟囱林立的城北片区,经过综合开发已华丽转身为宜居、生态、休闲的新家园。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发展理念,章丘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助推“绿色崛起”,章丘打出“重拳”。近年来,该市依法取缔违法违规废旧塑料经营业户2881户、石灰窑479个、焦宝石窑852个、小炼铁和小炼油51家,整顿关停采石场54处、粘土矿30多处,4处剩余煤矿年底全面关停,一系列关停整顿行动减少财政收入近5亿元。章丘此举尽管代价沉重,但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同时,严把项目环境环评关,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型项目入驻,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项目以及不能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2011年以来,共审查、审批各类项目528个,因环境因素拒批或暂缓审批117个。
“生态·绿色”作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一直是章丘优化人居环境的主要措施和工作目标。目前,章丘已建成各类公园100多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2平方米,饮用水源水质、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率达到85%以上。该市也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国家级荣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