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感恩与共享
2015年1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翟伯成

  深秋,丹桂飘香,丽风和畅。清晨,一缕温暖的阳光抚照在大地上,摇曳的小树,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仍强劲地生长着,你是否想到,要请人来和你一同分享呢?
  当皎洁的明月将柳影漏印一片斑驳,如竹篁照水,静静泻在你的书案上,你是否想到,要请人来和你一同共享呢?
  几天前,为征集《记忆胶济铁路》的史料,我们一起去了龙山街道办。本来,征集龙山火车站的史料是主要任务,但第二天谈的内容就多了起来。我采访了两位老者,其中一位是失偶的老人,他谈到了一件小事,却使我思索良久。老者无奈的表情,黯然的眼神,时至今日仍使我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
  老人会做饭,可是他很不爱做饭。他说:“比如包水饺,鼓捣半天,熟了,一个人又吃不了多少,有什么意思呢?如果老伴在,她吃得香,我高兴;我吃得香,她高兴,那多有滋味?一个人实在不愿做饭,宁可吃粥。”现在老人做一锅小米或玉米粥,就着一棵大葱,吃三顿。我明白,老人不怕做饭,怕吃饭。
  我觉得,当我们把几乎称得上挥霍的菜肴摆上餐桌,而如果没有共享的人——我们的家人和朋友,那么,这顿饭还有多少味道呢?相反,如果有人共享,即使一块老豆腐,切一断章丘大葱,舀一勺儿甜酱,每人盛一碗小米粥,只要你的家人吃得快活,你的朋友吃得舒心,你的兴致也会很高,心情也会很好。所以,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就是那失去却找不回来的东西,比如健康、友谊、亲情。
人们越来越珍惜共享,越有好吃的东西,越是渴望亲人在,“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欲望是世界上弹性最大的东西,压缩一下是有好处的,如果把这种共享比作会餐,那么,我们应该感到,有多半是精神的。“会餐”的时候,有限的物质一般来说也就够了。团圆的情调、和谐的氛围则更为重要。
  有时外出,每逢来到宜人之所在,或踏访灵山秀水,或游名胜古迹,因为是独游每每觉得遗憾。所以,外出的后几天,如斯的美景都忘在脑后,只有回家的渴望了。当暂别以后,才知道相聚的短暂,为什么没有及时好好品味呢?那散发着醇香的浓浓亲情。
  曾经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当一个人只剩下自己,倘若他有了很多的钱,他也不会有兴致晚上去数的,如果他是一个正常人的话。有的人不甚理解共享的意义,也就很少懂得珍惜朋友、亲人的相聚。
  一个人的奋斗,大而言之,为国为民;小而言之,我倒觉得与其说为自己,无宁说为亲人、为朋友、为同事。当你取得了成绩的时候,你一定想让你的亲人、朋友来分享。
  有人说:作家要有与人共悲欢的冲动,要有强烈写作的冲动,要敢爱敢恨,用心血去写,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此言说的极是。一个写作者首先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共享,才能有充溢的情感内涵,才能有激情写出好文章。
  时逢盛世,国泰民安,这是何等的太平景象。多多感恩、珍惜共享吧,那既是你写作情感的源泉,又是你心灵宁静快慰之源。
  (作者系章丘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市文联副主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